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新岸

憋了2个月 “哑巴”罪犯说话了

他对狱警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

  本报记者 王春芳 孙佳丽 通讯员 杨依琛

  “这段时间真是给警官添麻烦,对不起啊!”省乔司监狱服刑人员夏某面带微笑,不好意思地对监区警官说道。别看夏某现在和民警有说有笑的,两个月前,他还是监狱里有名的“哑巴”罪犯。

  “你倒是说句话啊!”

  41岁的夏某是金华人,原本在某物流速递有限公司上班,因在分流包裹期间,将包裹据为己有,最终以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入监以来,夏某没有说过一句话,无论监狱民警怎么劝说,夏某始终不愿开口,同犯之间也从未有过交流。不仅如此,夏某还不参加队列训练,不学习行为规范,就连家人前来会见都被他拒绝,民警无法得知他的个人经历和身体状况,无法进行心理测试和精神病鉴定。

  “哑巴”罪犯不开口,民警只能从夏某入监前的相关接触人入手,从侧面勾勒夏某的性格特点、精神状态和家庭背景。

  于是,一场围绕夏某的教育攻坚战打响了。翻阅副档,查阅原始资料,逐字逐句对其个人档案进行分析……监狱民警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包括夏某的妹妹、妻子、夏某盗窃案的主审法官、金华市看守所所长及管理民警、原物流公司领导,监狱民警都一一打电话去询问。通过一遍一遍的询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了解,夏某原来的工作、生活轨迹渐渐清晰起来。

  夏某的父亲在2014年患食道癌去世,家中还有70多岁的母亲、听力障碍的妻子和一对龙凤胎儿女。在外人看来,夏某有儿有女,家庭也还算圆满。可外人不知道的是,看似健康的双胞胎弟弟其实是个脑瘫儿。入监前,夏某几乎每天都要带儿子去康复中心治疗,每月的康复费用至少几百元。家里的日常开销都指着夏某一个人,他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

  重压之下,夏某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警官,我想给家里打电话!”

  “他很容易钻牛角尖。”夏某的妻子告诉民警。夏某入狱后,她进城打工,日常开支不足的部分由夏某的妹妹在帮衬着。妻子原本想会见的时候告诉夏某不用担心,却被拒之门外。

  入监前,夏某曾寄过一张明信片给妻子,上面只有一句话“照顾好孩子”。之后,无论家人怎么写信,夏某都不再回信。

  在充分了解夏某的情况后,监狱召开专题分析会,认为夏某不愿意说话的原因不外乎担心脑瘫儿子的情况以及对家人深深的自责。找到心结后,民警不厌其烦地找夏某谈话,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誓要让“哑巴”开口。

  虽然夏某不愿见家人,也不回信,谈话的时候依然一言不发,但民警能感觉到,每次民警说到他家的情况时,夏某都特别在意,时而皱眉时而微笑。

  功夫不负有心人,4月17日晚上,民警意外收到了夏某写的纸条“警官,我想给家里打电话”。

  拿到纸条后,监狱连夜召开小组会议,并当晚和夏某妻子、妹妹通了电话,希望她们在次日的通话中对夏某多多鼓励。

  第二天,夏某如愿与家人通话。6分钟的时间,夏某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着脑瘫儿子的病情。下午,监狱民警趁热打铁,安排心理咨询师以及社会志愿者再次找夏某聊天。当话题再一次谈及孩子的时候,夏某突然“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

  “你们放心,我会听警官话的”

  那天下午,“哑巴”夏某不仅哭了个痛快,也说了个彻底。两个月没有开口的他,说了整整一个下午。

  但最让夏某意外的是,通话后的第二天,朝思暮想的家人就出现在了自己眼前。

  原来,监狱民警根据夏某打电话的情况,认为改造夏某的突破口就是他的家人,为了彻底打开夏某的心结,民警说服夏某的家属前来临时会见,开展亲情帮教。

  面对朝思暮想的亲人,夏某愣在原地,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

  在亲人面前,夏某慢慢地打开了话闸,紧张的情绪也放松了下来。一个小时的会见,夏某几乎没有停下来过,最后,夏某向妻子和妹妹保证:“你们放心,我会听警官话的。”

  会见结束后,夏某入监以来第一次主动和民警说话了:“这段时间真是给警官添麻烦了,对不起啊!”“哑巴”罪犯终于在民警的不懈努力下,开口说话了。


浙江法制报 新岸 00010 憋了2个月 “哑巴”罪犯说话了 2016-06-02 2 2016年06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