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人中缺了谁? 10秒内找出!
来看看监狱民警的“最强大脑”是怎样练成的
本报记者 王春芳 孙佳丽 通讯员 葛建永 黄国胜 苏丹 朱嘉达
操场上50位服刑人员,整齐地拿着序号,排成单列,依次走过。他们是刚从300多个服刑人员中随机抽取的。同一时间,5米开外,5位监狱民警正襟危坐。他们必须在没有花名册的前提下,同步将每个服刑人员的姓名依次、准确地写在纸上。认不出人、反应时间过长、写错别字都将直接影响到考核结果。
这是监狱民警无册点名考场的一幕。2016年12月底,为夯实我省教育改造工作基础,提高个别教育工作成效,推进监狱安全稳定,省监狱管理局开展民警个别教育大比武,对全省监狱民警的“四知道”和“无册点名”进行集中抽考,从而加深基层民警对个别教育的重视。
这项工作已开展了四年。随着工作的深入,民警的比武成绩越来越好,如今年省女监抽考的民警就全部取得了双百分的好成绩。
通过书信看出服刑人员的秘密
为什么他的书信里总不提在世的女儿,而是一直提到已故的女儿,会不会是笔误呢?
李诚俊没有轻易下定论。李诚俊是省二监六监区管教员、个别教育能手。这件事就发生在他包干的服刑人员金某身上。
2014年,安徽籍服刑人员金某背负着杀妻之罪来到省二监服刑。金某有两个女儿,大的叫琳琳,已经去世;小的叫曼曼。入监后,每次给家里写信,金某都会写到“琳琳最近书读得怎样”。经过几个月的跟踪,李诚俊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这是金某的愧疚心在起作用。“他把对妻子、对曼曼的愧疚心寄托在了去世女儿的身上,觉得只有去世的女儿能接纳他,这说明他有自杀倾向。”而他的分析也在金某的日常改造中得到了印证。
此后,李诚俊多次与金某家人联系,并鼓励金某主动给曼曼写信。半年后,金某收到了曼曼的回信,逐渐恢复了改造信心。
“四知道”要求民警对包干的几十个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犯罪情况、家庭情况和改造表现了如指掌,需要民警对服刑人员信息的收集、梳理和处置,是监狱民警做好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的最重要的基本功。据悉,这项考核已涵盖我省所有监狱民警,并形成常态考核机制。
“听上去很简单,其实内容挺多的。”李诚俊说,金某的案例就是在熟悉其家庭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及时处置的。只有熟悉准确地了解信息,才能让个别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及时性。
原判刑期、余刑、家属情况、是否有奖励……在考试现场,考官从李诚俊包干的20多个服刑人员中随机抽选10个进行“四知道”考试。结果,他成绩优异。
10秒内从200人中找到缺席者
“快,快,集合了。”服刑人员小丁边在监舍里喊着,边往大厅里跑。
省十里坪监狱二监区一分监区一阵骚动,200多个服刑人员迅速在大厅里集结完毕。
10秒不到,副分监区长陈康眉头一紧:“李焕(化名)呢?他在哪?”
大家面面相觑。
陈康立即按响紧急报警装置,同时指挥监区民警按应急预案分头搜索。1分钟后,藏匿的李焕被发现。
幸好,这是一次防脱逃演习。只有非常熟悉监区内的每位服刑人员,才能在类似情况下,有效避免因点名、报数等工作而耽误处置时间。
省十里坪监狱以关押短刑犯为主,服刑人员流动较大。监狱民警如果记不清分管的服刑人员,就容易造成脱管漏管问题。
“认脸,既是出于监管安全的需要,更是基于管理教育的需要。”陈康说,在管理教育上,一旦现场发生服刑人员违规事件,民警首先要喊出名字进行制止;对于刚入监的服刑人员,如民警能喊出他的名字,就能较好地拉近与服刑人员的距离。在此后的改造中,服刑人员对民警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2015年4月,陈康岗位调整到一分监区。短短2天内,他通过人数清点、个别谈话等方法,记住了监区200多人的脸。
“无册点名”考核现场,陈康作为个别教育能手被抽考。面对随机选择的服刑人员,他能准确地写下每个人的姓名。“对我而言,认脸不是简单的图像识别,而是日常谈话交流的反映。”丁某,曾因打架被扣分;查某,慢热型,谈话要更耐心……“四知道”和“无册点名”在个别教育中较好地实现了有机统一。
好做法成了监狱沿袭的传统
2011年,孙凌成为省女监的一名新警。到单位的第一天,负责传帮带的老民警就向她讲述监狱改造的故事。而在每周区务会上,大家会一起分析一周来每个服刑人员的动态。她犯了什么事、最近表现怎样、亲情电话里说了些什么,再分析这些情况对该犯最近的表现会有什么影响,进而做出预见性判断。
这是监狱系统一直以来的传统。为了让民警尽快记住监区内的服刑人员,监区长张硕特意制作了一本服刑人员手册放在监区值班室,里面贴有每个服刑人员的照片,并写有名字。监区民警空闲的时候可以经常翻阅,以增加对服刑人员的熟悉程度。
孙凌的笔记本里也满满当当地记录着服刑人员的档案,并且实时补充每个人的近况。一次,服刑人员小金在习艺时突然哭了起来,孙凌立刻将她带到一旁谈话。“怎么了?是不是在担心母亲的身体?”孙凌凭借对这个服刑人员最新情况的掌握,第一时间谈话就抓住她的心事,及时安抚,稳住了她的情绪。
5年后的今天,孙凌已成长为一名监区领导。5年来,她转化了近百名服刑人员,主要得益于对这项传统的坚持。
如今,全省各监狱单位都自行定期开展“四知道”“无册点名”比武活动。在信息化高度运用的今天,为什么还要执着于识别服刑人员、记住服刑人员的具体情况呢?省监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对每一个服刑人员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教,是做好教育改造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让服刑人员感到自己被尊重,从而积极改造,这也是实现监狱本质安全的重要基础。
(文中服刑人员及家属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