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根铃:
与法制报结缘的镜头人生
这张图片就是余根铃获“金镜头”奖作品中的一幅 |
本报记者 陈立波
他不是记者,却能每年刊发数百篇稿件,读者总能在本报署名栏上见到他的名字;他不是摄影师,却获得了国内摄影界最具影响力的“金镜头”金奖……他就是本报的资深通讯员、温州消防支队宣传员余根铃。在刚刚揭晓的第十八届“金镜头”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余根铃以一组题为《温州自建房倒塌事故大救援》的组照捧得了突发新闻类组照金奖。
“别别别,不要开玩笑了,真没啥好采访的。”虽然从事宣传工作多年,可当听到自己要成为采访对象时,余根铃竟有些小紧张。
余根铃坦言,自己只有初中文化,2004年入伍,加入了消防部队,刚开始自己啥都不懂,直到第二年被安排到了通信员的岗位,这才开始自学计算机、写作、摄影等各项技能。
2009年6月,瑞安某高速路段一货车和客车迎面相撞,事故造成了多人死伤。作为现场的通信员,他第一时间记录了现场救援画面,把照片发给了本报等媒体。照片被各大媒体刊发,他也因此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摄影奖——温州市摄影比赛三等奖。“当时一下子就有好好拍照的决心”,余根铃说起当年事,还是很有激情。
获奖后,余根铃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不断向记者请教稿件写作和照片拍摄方面的经验和技巧,2010年6月还被抽调到了公安部消防局进行为期3个月的轮训,成为当时全国消防部队唯一一个到中央电视台学习新闻报道采编的战士。
翻看余根铃的照片,就像在浏览温州消防救援的大事记。
2011年7月23日,温州境内发生动车追尾事故,正请假在外的余根铃闻讯立即归队,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在雨中徒步了4公里后,拍摄到了消防官兵现场救援的画面,并第一时间发送到了央视、新华社及本报。当时,本报也特派记者在现场进行采访,得知这一消息后,余根铃借着自己在核心圈内的优势,多次为本报记者提供线索和便利,双方合作的稿件在随后几天的报纸上,连续大篇幅地进行了刊发。
多年救援一线的经历,让余根铃学会了如何在现场保护自己,也让他知道怎样拍摄出更好的照片。2014年12月1日,温州瓯海区牛山北路化工市场发生火灾,爆炸声阵阵。余根铃冒险在最靠近一线官兵的位置,找了根电线杆作为掩体进行拍摄,记录下了大量消防官兵在一线英勇奋战的画面。在随后的一次大爆炸发生后的撤退中,余根铃下意识按下了快门,拍摄到了爆炸瞬间的精彩画面。这张照片,刊发在了次日的本报等多家媒体上。这些照片也为他获得了第一个“国字头”摄影奖——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铜奖。
2016年10月10日凌晨,温州鹿城区双屿街道中央涂村的4间民房倒塌。身在现场的余根铃通过边拍边传的方式,不间断给本报提供一线救援信息和照片,大量的照片通过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刊发在了浙江新闻客户端法治频道上,这批照片也让他捧回了“金镜头”金奖。
入伍13年来,余根铃荣立三等功3次,4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十多次被总队、支队评为先进通信员、报道员,多次被各大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20多幅摄影作品在全国、省、市级摄影比赛中获奖。
“我只是现场的‘搬运工’,没有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就没有我的这些成绩和荣誉。”余根铃笑着说,这当中也少不了浙江法制报的功劳。
想了解“金镜头”得主的拍摄心得吗?想听听他在救援一线的惊险故事吗?请关注浙江新闻客户端法治频道,观看本报记者对他的视频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