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蓝图绘到底 同心共筑平安梦
平安浙江新愿景: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下)
岱山县东沙古镇的党员平安服务队 |
杭州市余杭区公安分局办事中心 |
本报记者 朱兰英 文 王志浩 摄
(上接1版)
一个小小网格员,却是基层治理的“全能王”。在我省,农村约150户为一个网格,城市社区约300户为一个网格,全省共划分了10.9万个网格,将党建、综治、行政执法、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社会管理服务事项纳入网格,真正构建起一张全省统一的无交叉、无重复又无缝对接的基层治理网。
23.4万余名像葛志欣这样的专兼职网格员就活跃在各个网格,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做好政策宣传,成为平安浙江建设的“千里眼”“顺风耳”。2016年,全省网格员共上报各类矛盾纠纷和问题377.9万余件,平均每天10520余件,其中95%以上在乡镇以下得到妥善解决。
怎样把基层的力量整合起来,做到一呼百应?在桐乡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工作的朱春晓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他在指挥中心屏幕上发现了桐乡市高铁站安检区十分拥堵、秩序混乱,报告值班领导后,中心立即发出指令,附近的民警、平安志愿者赶到后解决了问题。当晚,指挥中心里又召开紧急会议,专题解决高铁站秩序维护问题。
县乡两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建设,是浙江加强社会治理的创新之举。在接入省平安综治信息系统、综治视联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三张网”后,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显示出强大的实体运作功能,通过民生热线、网格员、视频监控等各种渠道,每天数以万计的信息在这里汇集、流转,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与此同时,平安建设的触角不断向基层、向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延伸,让每一个社会细胞都充满着平安因子,用“小平安”汇聚成社会的“大平安”。
坚守法治,更能攻坚克难
平安浙江建设伊始,就将依法治理的理念融入其中,让法治成为平安浙江的“守夜人”、照亮前路的“燃灯者”。
今年2月,台州市民郁浩祥仅用半个小时就在台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办好了新建商品房的买入和抵押登记手续。郁浩祥说,以前,同样的事情可能要跑四五次,现在真的“最多跑一次”。
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的重要内容。在推出“四张清单一张网”、打造政务网等一系列举措后,浙江提出了“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目标。今年2月底,浙江各级政府部门梳理公布了首批“最多跑一次”事项40961项,力争到年底覆盖80%左右的行政事项。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省长车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最多跑一次”意思是让政府跑、部门跑,不让群众跑、企业跑。
不让群众跑,是为了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浙江每一个依法治理之策均围绕这一目标付诸实施,运用法治手段来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诸多矛盾,力求在法治框架下探索长效治理之道:从依法破解信访难题,到立法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从依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到率先建立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有力协作机制,各地各部门非常娴熟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平安浙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
3月22日,环保部通报表扬浙江,认为环境执法力度保持全国领先。环境违法成本过低、执法难度较大曾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省则一直在努力破解难题。2014年3月,省环保厅会同省公安厅、省检察院、省法院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协作机制的意见,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有力协作机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监管执法难题。如今,所有市县实现了环保公安联络室或警务室全覆盖,检察院、法院建立了驻环保部门检察室或执行站,查处了一大批大案要案,打击力度一直位居全国首位。
依法破解难题外,我省立足将法治宣传教育拓展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朱学军,是杭州的“金牌和事佬”。作为一名致力于调解工作的法官,他切身感受到当事人身上发生的变化。他说,十几年前,人们接到法院电话往往很害怕,“哎呦,我不要进法院的”,现如今,很多人主动到法院找朱学军,“朱法官,这事该怎么维权?”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金华农民老李身上。他因为收不回5万元欠款,平生第一次到法官打官司。起诉前,老李让儿子在浙江法院公开网上输入了对方的名字,他惊讶地发现:这几年来,对方在法院已有3起借贷纠纷,“我虽然感觉到这钱要回来有难度,但判决书在网上全部公开了,我心里也就有了底,踏实多了。”
塑造全民的法治信仰,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群众的自觉习惯,正是13年来平安浙江建设所努力追求的。为此,浙江政法部门进行了许多探索:大开阳光司法大门,司法透明指数常居全国榜首;树立绿色司法理念,运用法治方法促进社会善治;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完成1198个办案区的改造;吹响律师服务号角,去年组织了1470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对企业开展“法律体检”等。
2015年3月,我省还组织推动28000多个行政村、3200多个社区全面制订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让它们从墙上摆设转变为真正的“小宪法”,让“法治、德治、自治”成为基层治理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