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新岸

讲述改造故事 倾听修心声音

省六监打造《倾诉》节目助囚子新生

  本报记者 王春芳 孙佳丽 通讯员 郭文

  “孙某,你好,记得你在大学时就喜欢国学,今天老师想送你一个字——潜,希望你能读懂它。”看着老师的来信,省六监服刑人员孙某一时有些不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读着读着,孙某慢慢懂得了,老师是在告诉他,要懂得“慎独”。

  这是在省六监录制的访谈节目《倾诉》中,孙某分享的一段亲身经历。他说,正是与大学国学老师的尺素交流,让迷失方向的自己重新树立起了信心。

  《倾诉》是省六监结合近来热播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的形式,由民警创制的一档节目。它鼓励服刑人员倾诉自己的改造故事,分享人生经历。

  第一期节目的主题是“陪伴”。省六监关押的都是10年以上的重刑犯,如何度过漫长岁月、找到人生价值是制作这期节目的初衷。几位上台倾诉的服刑人员从监狱历年来各类报刊刊登的优秀稿件里,寻找一直陪伴他们的声音。

  倾诉者吴某只有小学文化,却是监狱内知名的“报道达人”,发表于省级报刊的作品有30篇,去年还被评为省级优秀报道员。从翻字典找文字到作品第一次被录用,期间他经历了100多篇投稿的失败。他说,正是民警当初那句“如果你现在放弃,就是在否定之前的努力”鼓励着他不断写作,如今写作成了他最好的陪伴。

  渭城一曲肝肠断,今生何以报亲恩?倾诉者鲁某,朗读了他在监狱“学国学促改造”修心教育活动中发表的征文《十年品一诗》。“我与国学的故事,可以说是我与《渭城曲》间的故事……这本诗集是我服刑之初母亲送来的,书页都已泛黄。”鲁某说,这本诗集给了他莫大的慰藉,母亲、妻子、女儿的爱则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为鼓励鲁某好好改造,民警在节目录制前还特意赶往鲁某老家,带回对他女儿的采访视频。

  备受亲情鼓励的还有倾诉者谢某。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曾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刚入狱时,自负的谢某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为了帮助谢某,民警专程赶到谢某老家,请来他80多岁的老父亲。看着憔悴苍老的父亲,谢某泪如雨下:“爸爸,等我!等我出狱给你过百年寿诞。”节目中,谢某分享了服刑人员胡某创作的《父亲的眼泪》。这篇短文描写的是服刑人员与父亲的一次会见:“他见我精神萎靡,便鼓励我说,孩子,老子有句名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只要你努力了,爸爸还是你的垫脚石。”念到这里,场上一片唏嘘。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丁莉丽,在现场对他们的倾诉作了点评:“泪点很高的我,今天流泪了,不只是因为你们感人的倾诉,更是因为背后那一个个真情故事……希望你们继续加油,积极改造,早日新生!”

  作为省六监修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倾诉》节目为服刑人员提供了表达内心情感、抒发改造心声的平台,也为新政实施后监狱监管改造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浙江法制报 新岸 00007 讲述改造故事 倾听修心声音 2017-05-11 2 2017年05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