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天 平

史强:拼劲十足的执行中坚力量

史强工作中
当事人向史强致谢

  通讯员 余宁 刘琪 本报记者 丁田醒

  领导眼中,他勤奋执着,在执行岗位上耕耘十多年,从一名普通执行员成长为执行骨干;同事眼中,他拼劲十足,处置了不少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当事人眼中,他刚正不阿,竭尽所能力求案结事了。

  他就是宁波市中级法院执行实施处副处长、浙江法院第二届最美执行干警荣誉获得者史强。

  中途转岗,成为执行骨干

  1999年,刚满30岁的史强从宁波中院经济审判庭进入当时的执行庭。虽是初来乍到,但他很快适应了这里的高强度工作。同事们在执行工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勇气不断激励着他,自身在办案中积累的经验也让他快速成长。多年来,他结办的案件数量、质量均名列部门前茅。

  2005年冬天,史强第一次带队腾退房屋。被执行人王某因一起借贷纠纷欠款50万元,拒不履行,法院决定拍卖房屋,但王某拒不腾房。

  警车在王某的房屋前停下,史强上前敲门,王某开门后看到这个阵势,立即大喊大叫:“法院欺负人啦!”

  王某喊了半天,四周却异常平静。原来,史强事先与村委会进行了沟通,让村委会提前给周边村民做了思想工作。

  此时,王某像泄了气的皮球,不再反抗,腾房工作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史强一边指挥同事搬离、清点物品,一边继续给王某做思想工作,希望他主动履行。王某低着头,不说一句话。

  忙了一上午,史强回到办公室,搓了搓冻红的双手,还没来得及喝一口热水,王某就来到了法院:“法官,我来还钱了,你们别拍卖我的房子。”

  这一切,都在史强的预料之中。“执行工作做久了,会磨练出一种掌控局面、看透被执行人心理的能力,只要把握主动权,注重每一个执行程序与细节,就可以水到渠成。”史强说。

  敢闯敢拼,专啃疑难案件

  十几年的执行生涯,史强尝遍酸甜苦辣,不曾改变的是他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敢闯敢拼的工作作风。

  2016年初,他承办了舟山某食品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拖欠多家银行近3亿元执行款的案子。当时,位于舟山的厂房是该公司的唯一资产,经过司法拍卖程序后,该厂房以3亿元左右的价格成交。然而,摆在史强面前的是另一道难题:几百名工人在老板煽动下不肯腾退厂房,2万余吨海产品仍在仓库内,厂区内还有易燃易爆设备。

  在省高院的协调下,史强一年内和同事先后10余次奔赴舟山,与当地政府、法院、公安等部门协商,共同制定了一套包含人员劝返、产品处置、安全保障等内容的周密执行方案。此后,当地政府协助法院向职工进行了解释、安抚。法院最终决定在2016年春节前启动这次腾房任务,一来工人都回家了,二来这期间海产品更容易出售。

  解决了劝返工人和处置海产品问题,腾房攻坚战于次年2月初的一个凌晨正式开始。宁波、舟山两级法院干警、当地公安民警等200余人通过前期精确分工,迅速开始了厂房腾退工作:控制厂房负责人、排除安全隐患、搬运存货、清点机器设备……每一项工作都开展得有条不紊。

  后来,这个“三级法院联动、多地部门协作”的案例入选“2016年全国法院十大执行案例”。

  锐意进取,担当中坚力量

  近年来,执行工作环境不断变化,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跨部门之间的执行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宁波中院执行局与宁波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国土资源局、高速交警宁波支队等单位建立执行协作机制过程中,史强作为执行中坚力量积极建言献策,探索创新。

  他参与协调、起草了多项协作文件,担任了多项协作机制的法院系统联络人。针对新机制运行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他收集各方反馈的意见建议,会商解决问题,为协作机制的顺畅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不但起草制度文件,还担任备勤负责人,24小时待机备勤,夜间出勤也常常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浙江法制报 天 平 00008 史强:拼劲十足的执行中坚力量 2017-06-26 2 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