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毒贩如今时常对着儿子照片忏悔
省南湖监狱“修心教育”治的就是“心”
马柏伟带队在省南湖监狱调研 |
开栏语:
今年以来,全省监狱系统围绕省司法厅厅长马柏伟提出的“修心教育”理念,以司法部“治本安全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实践修心教育。广大监狱民警用爱心感化心灵、用文化培育个性、用艺术矫治灵魂,让服刑人员获得重新开始的希望和重回社会的信心。即日起,本报联合浙江省监狱管理局开辟“推进修心教育 打造治本安全”专栏,讲述那些温情满满的修心故事。
本报记者 王春芳 孙佳丽 通讯员 高伟先
陈捷强(化名)细心地保存着一张照片。照片里,他的儿子戴着口罩,留着光头,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比出“强”的手势。照片背后,是断断续续的笔画“爸爸,我等你”。
在旁人眼里,陈捷强是个“断六亲”的人。2015年,他因贩毒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被捕时,他的儿子和妻子都卧病在床。连他亲娘都说,儿子是被吞了良心,才干出害人害己的事来。入省南湖监狱后,经过感恩教育和忏悔教育,陈捷强感到愧对家人。2015年底,他的儿子白血病复发。在监狱的帮助下,陈捷强完成了外出捐赠造血干细胞的心愿(本报2016年6月2日头版曾作报道)。
不幸的是,陈捷强的儿子最终还是走了。“我再也没有机会拥抱儿子了。我每天都在忏悔,没有好好珍惜以前的日子。今后,我只能做好自己,来弥补这些遗憾。”陈捷强每天都在提醒自己:后半生我要做个正直的人。
监狱教育改造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人,而陈捷强的故事正是省南湖监狱修心教育的生动实践。2016年8月,省司法厅厅长马柏伟首次在省南湖监狱提出探索开展“修心教育”。时隔1年,2017年7月,马柏伟再次来到省南湖监狱调研,对“修心教育”作了更系统和完善的阐述:“修心教育要坚持以治本安全观为指导,以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为目标,通过创新教育改造方式方法和传统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方式方法有机结合,破除罪犯‘犯罪人格’和‘监禁人格’,努力把罪犯改造成为人格健康、适应社会的守法公民。”
省南湖监狱在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修心教育网络框架体系,打造修敬畏心、宁静心、反省心、纯净心、自信心和个性定制的6个修心内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浙江精神为修心教育总纲领,不断促进服刑人员对修心的认识,掌握修心的方法,体验修心的过程,形成‘教、学、修’三者有机结合的教育改造方式方法,即以‘教’为主导,强化民警教师的正向引导;以‘学’为主体,强化服刑人员的自我学习;以‘修’为核心,强化服刑人员修心的自觉。”省南湖监狱监狱长胡朝阳介绍说。
(下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