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图读

夜幕下,他们守护着“城市血管”

臭气、污物、蚊虫是赶不走的“伙伴”

下井作业
机器人深入管道进行检测
观察机器人的工作状态
工友用清水帮廖承建进行简单冲洗
工人到达作业区域
打开窨井盖
下井前穿上连体衣
对机器人进行调试

  本报记者 陈立波 通讯员 郑丹 

  8月29日晚上,杭州雷霆路望潮路路口,几个红白相间的警示锥围住了一处窨井口。几位身穿反光背心的工人,正在将一件件设备从一辆工程车上搬下。

  夜色中,车灯闪烁的城市道路上,没有人会注意他们。路过的人和车都会本能地让开。

  不起眼的他们,是杭州上城区市政园林管理所的下水道养护工。在这个闷热的夏夜,他们即将钻进又闷又臭的下水道,为这些“城市血管”做体检。

  养护工廖承建用丁字镐打开窨井盖,小心地拆下井内的安全防护网。在井口做完一些检测后,穿上连体防水服的他,顺着梯子慢慢进入窨井。从井口看下去,黑漆漆的管道内,只有他的头灯闪烁着一线光明。

  不过,在下水道里,廖承建并不孤单。相比只能靠人工对管道进行检测的前辈们,如今,他有一个很“高大上”的“战友”——管道内窥摄像检测机器人。

  “这个小东西的功能非常强大。”管理所排水科科长陈稳茂告诉记者,机器人是一个带摄像头和照明灯的有线爬行器,与主控制器、操纵电缆盘组成集成系统,适合在工人无法进入的管道内进行检测作业,“‘机器人’怎么爬行都由操纵盘控制,它爬过的地方都会在主控屏幕上进行显示。”

  “管内淤泥约10厘米,水位20厘米,符合作业要求。”廖承建示意工友将机器人送至管道内,简单调整了它的行进方向和摄像头高度后,目送着机器人一点点爬向管道深处。

  看着主控屏幕上机器人传回的画面,记者决定进入下水道拍摄工人和机器人的作业画面。沿梯子下到底,脚还没有站稳,阵阵恶臭就熏得人直想吐。坚持拍了几分钟,记者就受不了了,狼狈不堪地逃回了地面上,衣裤、鞋子沾满了淤泥,全身是汗,那股令人作呕的臭味更是挥之不去。

  “今天气温不算很高,老天算是照顾你的。”一旁的工人们都乐了。他们说,井下和管道里的温度,通常要比地面高10℃以上,臭气、污物、蚊虫更是“下水道三宝”,大家早就习惯了。“最危险的是高温天,管道污物可能会产生硫化氢这样的毒气,可以危及生命。所以我们下井作业前,都要按照规程进行通风和有毒气体检测。”

  为了不影响道路通行,城市管道的养护工作通常从晚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

  1个多小时后,机器人的连接线已经到了尽头,视频显示,没有发现淤泥太厚和管道破损、渗漏等现象。廖承建操纵机器人原路返回,将小家伙清洗干净。

  警示锥不见了,窨井盖被重新盖上。工程车很快消失在夜色中。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浙江法制报 图读 00016 夜幕下,他们守护着“城市血管” 2017-08-31 2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