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在现场

话音刚落就生成笔录,还“懂”法律术语

这套智能语音识别系统,检察官用得很欢乐

检察官正运用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进行远程提审
讯(询)问笔录系统
自动转换成的讯问笔录
该系统也被应用于日常办案中

  本报记者 许梅

  通讯员 西检 

  检察官:“现在从事什么工作?”

  嫌疑人:“个体经营女装。”

  检察官:“因为本案什么时候被刑事拘留?”

  嫌疑人:“9月3号凌晨3点多被查获的,当天拘留。”

  ……

  9月6日,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的远程提审室。这一边,公诉人对着麦克风进行远程提审;那一边,提审语音自动被转换成了笔录。

  实现这一点的,是最高检正在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试点开展的智能语音识别技术。通过该技术和远程提审的结合,西湖区检察院公诉科的助理检察官姜琪轻松地完成了两起危险驾驶案的提审。

  话筒一闪动,语音瞬间变成笔录

  一次讯问用时10分钟

  提审语音是如何自动转换成笔录的?昨天记者现场观摩了这场远程提审,发现确实很神奇。

  早上9点半不到,姜琪准备好了各种文书材料,提前下楼到远程提审室准备提审。此时的远程提审室,各项设备已经“就位”。姜琪座位面前,一台电脑,旁边一个黑色话筒。打开电脑桌面上的讯(询)问笔录系统图标,电脑桌面出现的就是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界面:界面分左右两个文本框,左边是记录并转换语音为文字的素材窗口,右边则是讯问笔录的编辑窗口。从不远处墙上的显示屏可以看到,嫌疑人也已经在位置上坐好,准备接受讯问。他的面前,也有一个话筒。

  “报一下你的出生年月……”随着提审的开始,素材窗最下面的话筒标识闪动,姜琪在提审中讯问的每一句话语以及嫌疑人的回答,都在素材窗口内自动转换成了文字。同时显示的,还有讯问和回答的时间。

  此时,姜琪只要用鼠标双击需撷取的文字段,就能添加到右边的笔录编辑窗口,自动形成笔录。

  语音转换成文字需要多少时间?记者看到,说话人语音刚落,电脑上就自动形成了文字。也就是说,转化几乎是即时完成的,不存在等待时间。

  等到讯问完毕,姜琪对笔录内容进行检查和修改后,就可以将笔录远程打印给犯罪嫌疑人,并由其签字确认。至此,这次提审的讯问部分就全部完成,用时约10分钟。

  记者发现,这套智能语音识别系统不仅转换速度快,还能把所有问答全都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并自动添加标点符号。另外,电脑打字输入中一些容易出错的路名、地名和法律词汇等,这里也能准确录入。不过,有时它也会犯一些“小儿科”的典型错误。比如,当嫌疑人报出某酒吧的名字,姜琪向其确认是否是“酒吧”时,系统就记录成了“九八”;而在检察官讯问嫌疑人所驾驶车辆的牌号,嫌疑人回答“浙ABJ***”时,系统也“傻傻地”记录成了“这AB级***”。

  “小毛病”少了

  保俶路、甲来路,路名和罪名都不会错

  在西湖区检察院,本科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姜琪,本来就是同事们眼中操作电脑的一把好手,但进入检察院工作五年后,他惊喜地发现,他的公诉人梦也会和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挂上钩,“真的是越来越‘智慧’了!”

  去年8月,西湖区检察院开始试点使用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当时在杭州是第一家。启用以后,该院公诉科的检察官们发现,这个智能系统把语音自动转换成笔录,确实能省时省力,但它也有一些“小毛病”,尤其是碰到需要录入杭州的地名、路名和一些法律专业术语时,它就常常“听错”。

  “比如西湖区的保俶路、甲来路、紫金港路等,转换出的都是同音错别字。”姜琪说,一边讯问,一边改错字,对检察官来说,讯问的思路常会被打断,也增加了嫌疑人等候的时间。所以,刚开始时,公诉人修改笔录也拼“手速”,练的是“眼疾手快”的功夫。

  不过,也正得益于检察官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以及他们提出的针对性改进意见,才有了现在更智慧的语音识别系统。据了解,为了修正路名、地名常常出错的问题,后来该系统导入了杭州城区所有地名、路名。这样,当系统再识别到这些地名、路名的语音后,就会优先录入杭州相应的地名、路名。另外,“危险驾驶”“血检结果”等刑事速裁案件中常用的法律专业词汇,也都被录入系统词汇库,在使用时会被系统优先推送,大大提高了转化的准确率。

  “运用这个系统,嫌疑人回答讯问的每一句话都是实时生成的,保证了讯问笔录的真实性,同时也能让检察官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案件事实、情节的审查上,进一步保证了办案质量。”姜琪说,除了运用于刑事速裁案件的办案中,在西湖区检察院,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还被运用于审查报告的撰写等日常工作中,大大减少了办案人员的工作量。

  据了解,试点以来,西湖区检察院公诉部门已在339件案件中试用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制作笔录,占所办案件的三分之一。另外,他们在对运用该系统办理的61个案件进行统计发现,通过语音转化形成的正确文字量达6万余字。如果按平时笔录制作每分钟35个字左右计算,需要用时1700多分钟,而使用该系统后,平均用时在每件15分钟左右,总用时在1000分钟左右,大大节省了时间。可以说,智能语音识别系统通过解放检察官的双手,显著提升了办案的质效。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在全国其他一些试点省市,该系统还有增加方言识别功能的改进方向。据研发人员介绍,这个软件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调整词汇库。

  在今年2月最高检举办的“全国检察机关电子检务工程成果展”上,杭州市检察机关试用的“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的成果就被作为“智慧检务”建设典型事例向全国发布。目前,该系统已开始在全省检察机关推广应用。


浙江法制报 在现场 00003 话音刚落就生成笔录,还“懂”法律术语 2017-09-07 2 2017年09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