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地无缝对接 囚子顺利回归
我省司法行政系统监地协作有宽度有广度有深度
出监教育实践基地启动仪式 |
模拟实训之模拟高铁进站 |
监地衔接工作座谈会 |
法律援助进大墙 |
“情满大墙”社会帮教 |
(上接1版)
出监教育:实现无缝衔接
这是傅平(化名)出狱前的一个画面:下午3点,他来到省乔司监狱为临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而专门开辟的模拟实训“嘟嘟城”。在这里,他模拟办证、网购、租车等新的社会服务内容。
从自动购票机上购票,刷票进站、出站,这些简单的动作,傅平重复了好几次。这样的模拟,让他对回家的路放心不少。“现在外面连共享单车都有了。5年时间,我已经跟不上趟了。”傅平开玩笑说,出去后要好好补补课。
为进一步巩固教育改造成果,切实帮助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从而实现从服刑人员到合格社会人的转变,2009年10月,省乔司监狱第八分监狱成立了第一个出监监区。2010年12月,省乔司监狱积极响应司法部的号召,又专门成立了出监分监狱,同年12月29日被浙江省监狱管理局命名为“浙江省出监教育实验基地”。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在监狱内服刑多年的临释人员来说,多少会有一些不适应。所以,监狱通过建立模拟社会实训基地,为临释人员提供了信息更为全面、实用、立体的社会生活体验。”省乔司监狱副监狱长杨剑锋说。
在社会实训阶段,出监分监狱对每个临释人员进行包括自然灾害逃生、消防安全及应急疏散演练、心肺复苏等内容的安全培训,大力提升他们回归社会后的安全意识和求生技能;进行包含模拟交通站、模拟司法所、模拟派出所、模拟人才市场、模拟银行等在内的模拟实训,仿真出监后搭乘地铁公交、办理户口、就业创业、办理银行业务等场景,让他们身临其境,不再为如何回家、如何办手续等问题所困扰,提升临释人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各地司法局也与出监分监狱联系,不定期地组织社会企业进监招聘,帮助临释人员尽快找到新生后的第一份工作。对重点类型刑释人员及家庭特别困难的刑释人员,当地司法行政部门与省乔司监狱联络互动,落实好安置帮教工作,确保刑释人员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目前,省乔司监狱与天台县、桐乡市、宁波市鄞州区、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嵊州市、平湖市、舟山市、绍兴市等司法局都联合设立了“出监教育实践基地”和“监地衔接示范基地”。
保外就医:维护生命尊严
2016年5月中旬,在省南湖监狱服刑的姜某出现双腿浮肿、便秘等症状,经监狱医院检查,医务民警敏锐地意识到姜某可能存在更严重的疾病隐患,经领导批准后第一时间将姜某送往浙江省监狱中心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经省监狱中心医院检查,确诊姜某患有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深静脉血栓形成、败血症,病情随时会恶化,医院先后3次下发病危通知书。
监狱第一时间向姜某家属进行病情告知,并加快办理保外就医的相关手续。监狱民警前后4次赶往姜某户籍所在地黑龙江省鸡西市,全程7名民警押送姜某,历经36个小时火车卧铺和6个小时哈尔滨到鸡西的救护车押送,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将姜某安全送达居住地,并顺利进行了移交。
近年来,我省监狱系统攻坚克难、完善机制,全面保障保外就医工作,确保了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监狱保外就医工作,是现代监狱依法履职、文明执法的重要环节,事关监狱执法能力与文明程度,更事关司法机关的公信力与社会形象。”省南湖监狱副监狱长强鹰说。
与此同时,我省各地司法局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积极与监狱联络沟通。为确保监地协作,监狱及时向地方司法局通报服刑人员病情发展情况,针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邀请司法局参与协调、商谈,充分发挥地方司法局的桥梁作用。
今年初,正值新春佳节,省金华监狱一名龙游籍服刑人员突发脑梗塞,生命垂危。此人情况特殊,没有直系亲属,为了帮助他落叶归根,龙游县司法局副局长陈文化主动放弃假期,积极奔走,联系协调服刑人员户籍所在乡综治办、村委会相关人员,调查他的近亲属情况,并与监狱办案民警一起赶往村委会。
4个小时的漫长沟通后,服刑人员的堂弟终于答应担保。之后,陈文化又多次与当地村委会和服刑人员家属沟通,最终顺利办理了保外就医手续,维护了服刑人员的生命尊严。
教改共享:信息及时沟通
“能不能帮帮我的家人,帮帮我的孩子”,一封由南郊监狱转交的服刑人员信件,引起了湖州市南浔区司法局局长沈连荣的注意。服刑人员吕某,南浔区善琏镇人,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服刑期间,吕某表现良好,但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在监狱民警的帮助下,吕某打开心扉,并写下了这封信,求助司法局。
原来,吕某的妻子离婚改嫁,家中除了年老的父母以外,还有一个才上小学的儿子,母亲患病常年在家,全家每个月的收入只有父亲做临时工挣的一千多元钱。“我现在什么也做不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沈连荣从吕某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他的无奈与绝望。
为了稳定吕某的改造信心,沈连荣与善琏司法所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吕某的家探望,并想办法帮忙。经过与民政局协调,沈连荣帮吕某儿子办理了困难儿童救助金,每月800元,再加上过年过节的困难慰问金,缓解了吕家的经济压力。
得知消息后,吕某内心充满感激。在监狱内,他更加积极地投入改造。2015年,吕某假释出狱,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南浔区司法局和善琏司法所致谢。如今的他在司法所的帮助下,已找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工作生活都非常稳定。
监地协作的关键就是信息的及时沟通。服刑人员的改造情况和情绪问题,由监狱及时通知地方,地方工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各方努力来解决。“监地合作的实质,就是帮助服刑人员更积极地改造、更好地融入出狱后的生活。”沈连荣说。
为了深化监地衔接与协作,省十里坪监狱还积极拓展监地衔接的宽度、广度和深度,每年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与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召开监地衔接联席会议,交流监管、矫正经验,反馈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群策群力、共破难题,并主动对接司法行政部门,切实做好在矫服刑人员回访帮教工作。
帮扶体系:监地资源共享
监狱和地方司法局在教育矫治、安置帮扶领域的共通之处,也促进了监地之间在多个领域的有效合作。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司法局与多个监狱形成了矫治、帮扶、回归“一条线”的资源共享模式。
在矫治领域,充分发挥监狱在服刑人员改造方面的优势与经验,余杭司法局在省第二监狱、省第四监狱、省第六监狱及杭州市西郊监狱等监所单位建立了警示教育基地。启航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中心吸收了13名监狱民警到讲师团队伍中,通过每年组织开展缓刑类社区服刑人员进监警示教育敲警钟、邀请监狱民警“走出来”参与社区矫正集中授课、对假释类及暂予监外执行类罪犯开展监地联防、前置社区矫正教育进监开展普法宣讲等系列活动,充分实现了监地互动。
在帮扶领域,发挥司法行政机关在监狱与服刑人员家属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余杭司法局不定期联合监狱组织服刑人员家属进监开展“阳光有约”“情满大墙”等帮教活动。除了对余杭籍服刑人员开展帮教外,余杭司法局还开展“多帮一、面对面”延伸帮教,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志愿者进监对“无接见、无汇款、无通讯”的“三无罪犯”进行帮教,为监狱与社会、囚子与亲属之间搭起增进理解、交流感情的平台。
在回归领域,让服刑人员第一时间回到家庭、适应社会、吃上“第一口饭”,是监地协作的重中之重,余杭司法局局长郑建芬介绍,自2008年开始,司法局每年会同人社局,组织社会企业进监开展招聘活动,为临释人员提前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双向选择,历年来由企业与服刑人员签订的“用工意向书”达300余份。
与此同时,随着法治建设的发展、法治意识的提升,服刑人员在高墙内的法律需求也不断增加。余杭司法局坚持每年“送法进监”,组织辖区内的专业律师开展“法律援助进大墙”活动,并在省第二监狱、省第四监狱、杭州市东郊监狱、杭州市北郊监狱建设法律援助帮教工作站,设立常态化工作站点。
安置帮教:减少重新犯罪
“原本想想,这辈子大概就这样了吧,能混就混呗。谁知道我现在混得还挺有样子。”42岁的魏雄(化名)一改过去混吃混喝的无赖样子,正正经经工作、安安心心生活。他说,这一切都要感谢缙云县司法局的工作人员。
2003年,魏雄从缙云县来到杭州打工,却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期3年,刑满释放后没多久又重回老本行,再次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入狱前,魏雄得了肾炎,在省乔司监狱服刑期间一直吃药治疗,而长期吃药产生了药物副作用,他部分腿关节骨头坏死,走路不便。魏雄出狱,却无家可归。原来,魏雄的父亲已经过世,母亲年事已高自顾不暇,也不想管这个不争气的儿子。魏雄心灰意懒,觉得还不如继续坐牢。
接到省乔司监狱民警电话后,缙云县司法局第一时间联系到魏雄的母亲和哥哥,了解到家人最担心的还是魏雄出狱后如何生活的问题。于是,司法局与街道、民政局联系,为魏雄争取到了2000元困难补助金,又协助魏雄办理了每月220元的低保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魏雄终于回到缙云老家。如今的魏雄,买了辆残疾人用的出租车,每天也能能赚个一两百元钱。
刑释人员的安置帮教,是深化监地协作的重要工作之一。缙云县司法局局长章仕法介绍,他们从对每一名刑释人员负责的态度出发,在落实刑释人员安置帮教过程中,积极与监狱沟通,互通情况,对刑释人员回归后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改进和加强衔接管控工作,对于被监狱确定为“重点帮教对象”和病、残等刑释人员,做到“必接必送”,确保无缝衔接。尤其是对“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三无人员”,司法行政机关的帮助、关心,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上正途、尽快融入社会,减少重新犯罪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