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深一度

遇事找法 办事循法 言必合法 行必守法

在“浙”里,守法成为全民自觉

当事人在调解员的指导下签订调解协议
姚庄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咨询窗口
德清法治公园一角

  (上接1版)

  对此,衢州柯城区七里乡政府的法律顾问琚铮深有体会。

  今年4月份,柯城区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期间,琚铮被当地政府选派为法律工作指导员。从法律法规的宣讲到法定程序的指导,从村规民约修订的审核到新任领导的法律培训,都是层层参与、层层把关。“全都是照着法律在走,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琚铮感慨道。

  事实上,在整个换届选举过程中,全省范围内都在积极整合律师资源,利用律师的专业优势做好换届选举期间的法律咨询与培训,同时出具意见书,当好见证人,进一步确保换届选举全过程的规范化、合法化。

  越来越多的群众“遇事找法”

  全民守法的主体不仅有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更有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对于老百姓来说,守法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学会用合法手段表达利益诉求。

  苏诗雨是浙江九恒律师事务所的一名执业律师,今年3月被派驻到杭州江干区彭埠街道征迁指挥部,参与拆迁工作的法律宣传、纠纷调解,并提供各类法律服务。

  在指挥部的日子里,苏诗雨每天都很忙,忙着给老百姓解答问题、化解纠纷。几个月下来,苏诗雨的最深体会就是:“老百姓的法律意识都很强,遇到什么问题或是有什么纠纷,都会先找律师咨询。”

  这天,苏诗雨刚刚送走老老少少一家人,又接待了一位中年男子。

  “父母一直是我赡养的,姐姐嫁出去后就没管了。现在父母去世了,留下的拆迁款姐姐有份吗?”还没坐下,中年男子就迫切地问道。

  在农村,大家的老观念是:父母由儿子养,遗产也都归儿子所有。可是这些年,随着老百姓法律意识的增强,这种观念正在慢慢改变。

  “如果父母没有留下遗嘱,按照《继承法》规定,子女拥有同样的继承权。”听了律师的解释,当天该男子就联系了姐姐,一起商讨拆迁款的分配问题。

  和苏诗雨有着同样体会的还有德清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程晓刚。

  “以前,农民工讨薪不是去企业堵门就是找政府信访,如今都跑来申请法援了,学会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程晓刚说,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在数据上:2014年以前,法援中心每年受理的援助案件仅有五六百件,近三年来,每年受理的援助案件达1000多件,法律咨询案件2000余件。

  “法律援助案件的增多,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办事循法的意识越来越强。”程晓刚说,这些年来,群众申请法援的案件越来越多样化,从讨薪到工伤,从婚姻家庭到遗嘱继承,人民群众遇事找法、办事循法的守法意识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办事循法,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转变,也是全民守法不断深入的体现。

  便捷服务让守法更有保障

  全民守法,务必加大普法力度。当生活中处处弥漫着法治的气息,守法才会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春晖公园是德清市民平时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今年7月,一个融合了法治人物、法治典故、法治名言等元素的法治文化基地在这里落成,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法治的熏陶。

  实际上,类似的法治文化载体已经在之江大地遍地开花。从法治公园到法治墙绘,从法治课堂到文艺演出,从普法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到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网络新渠道开展普法活动,一个全社会普法的大格局正在形成。法律,已经渐渐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全民守法,离不开便捷的法律服务路径。当法律服务带来切切实实的实惠,才能引导更多群众自觉守法。

  沿街、窗明几净、功能齐全……嘉兴市姚庄镇全新打造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不仅设置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窗口,还开辟了一个“法治图书吧”,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法律服务。此外,姚庄镇的老百姓还可以直接关注微信公众号,在掌上享受便捷的法律服务,真正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

  自2008年,我省率先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以来,越来越多的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目前,省市两级网络平台公共法律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实体平台运行更加规范,网上网下衔接更加有效,制度建设、评价机制更加健全,着力保障了群众基本的法律服务需求。当人们获取法律服务的途径越来越便捷,享受到的法律“红利”越来越有保障,守法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浙江法制报 深一度 00007 在“浙”里,守法成为全民自觉 2017-09-29 2 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