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温度的社区矫正点赞
义乌市司法局创新涉外管理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何向荣/文
古斯是伊拉克人,作为一名中国女婿,他在义乌经商了十多年。3年前,古斯因犯买卖国家机关公文罪(买卖报关单),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之后,他一直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对我做生意一点儿没影响,只要按规定报批,我还是可以临时离开义乌去谈生意的。”古斯说,他没想到义乌的社区矫正机制是如此人性化,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感谢信到司法局。
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是不能自行离开义乌的,但考虑到像古斯这样的外籍商人,不时要跟国内外的客户洽谈业务,为此,义乌市司法局根据相关规定专门制定了包括临时离开义乌报批程序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义乌的社区矫正工作在法律的严肃性之外又多了一份温度。
“义乌市先后接收的境外社区服刑人员分别来自世界各地16个国家和地区……”义乌市司法局相关工作人员说,他们在涉外社区矫正工作中做了积极探索,比如,创建“4+N”社区矫正模式,“我们对每一名外籍社区服刑人员配备一名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执法人员、一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一名辖区公安外管员和一名翻译人员,同时配上外商志愿者、公益律师、出租房房东等‘N’个矫正小组成员,进而形成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矫正监管队伍网络。”
在义乌经商的印度人佳奇去年因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零10个月,缓刑2年零6个月。去年7月,他开始接受社区矫正。随后,他妻子和3个孩子因签证到期回去印度,尽管可以再次办理签证,但每次的来华时间只有一个月,且往返一次要花费数万元。“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让他们多来义乌看我。”今年4月,佳奇的公益律师在例行走访中了解到了这个情况,第一时间向义乌市司法局、出入境管理局反馈,最终,相关职能部门结合佳奇社区矫正的表现,延长了他妻子、孩子在华的时间,为佳奇和家人的相聚创造更多的机会。
据悉,为了更好地开展外籍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工作,义乌市司法局除了完善接收机制、健全监管网络等一系列工作外,还创建例如一季一走访等相关制度,帮助外籍社区服刑人员解决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
“有温度!”这是外籍社区服刑人员提到最多的3个字。“通过一些合法、合理的制度创建,既能够让他们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刑罚原则,又能够使他们感受到充满人性化关怀的司法温度。”义乌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