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援追薪,一个都不能少!
172名工人终于可以安心过年了
本报记者 陈赛男 通讯员 张萍 叶凡
离春节只剩下10天了,刘师傅已经踏上了回乡之路,徐阿姨也备好了年货,小沈一家将开启走亲访友模式……几天前,他们还在为拿不回工资愁眉不展。
他们都是德清中欣搪瓷厂制品有限公司的员工。今年1月12日,这家经营了15年的公司宣布停工停产,172名工人的工资没有着落。1月15日,为了让工人们安心过年,德清县法律援助中心伸出援手,指派浙江苏杭律师事务所受理此案。
两个“李秀英”
因为涉及人数众多,情况各不相同,援助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这不,在办理援助手续的时候,人群中突然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我就是李秀英啊,怎么会没有我的信息呢?”
原来,援助律师卫海燕在写起诉状的时候发现,李秀英拿来的身份证和公司提供的身份证信息对不上,并且之前已经有一个李秀英办理过手续了。
“会不会是你们弄错了,让别人冒签了?”李秀英质疑道。恰在此时,人群中走出来一个40多岁的女人,“这是我的身份证号码。”原来,这位正是之前办理过手续的李秀英。
拿过两人的身份证,卫海燕发现,这两人一个是浙江德清人,另一个是云南人,公司提供名单上的信息赫然是云南的李秀英,可见,此前的手续并没有出错。
“这样我的工资是不是没了?”德清的李秀英着急道。
“别着急,我们找公司的负责人再核对一下。”卫海燕安抚道。企业负责人赶到现场,拿起之前提交上来的单子开始细细核对。核对后发现,由于公司的疏忽,把本地的李秀英名字打成了“季秀英”。
弄清了原委,援助人员马上为本地的李秀英重新修改了信息,并核对工资,顺利办理了起诉手续。
“依样画葫芦”
没过多久,人群再次出现骚乱。
援助手续要求必须由本人亲笔签名,但是这批工人中有60多人已经达到退休年龄,年纪偏大,一辈子没读过书,更别说写自己的名字了。
“我字都看不清了,这名我签不了啊。”老人们发了愁,援助人员也犯了难。
这时,援助律师陈牡芳想到,依样画葫芦吧,把老人们的名字写大一点,让他们看着大字照着“画”,再按上红手印不就可以了。
老人们起先还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在援助人员的帮助下,终于一个个拿起了笔,认认真真地“画”了起来。
“哎呀,你看看,这一笔是不是写歪了啊?这里我写错了有没有关系啊?不行,我要改一改。”第一次拿笔写字的徐有娣怎么也写不出“娣”字,但她丝毫没有放弃的打算,原先还歪歪扭扭的字写到后来,也显得工整起来。
发放工资这一天,徐有娣在工资发放单上一笔一画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字迹仍显稚嫩,却让她高兴不已。
“一个都不能少”
老人们乐呵呵地学写字,19岁的小沈却急得直上火。
小沈是来给妈妈代办手续的,但是援助需要提供户口本和两人的身份证,小沈却犯了难,“还要户口本啊,我没带来,而且我妈妈去云南老家探亲了,身份证带走了。没有身份证办不了手续吗?那是不是拿不到钱了?”
“有户口本才能证明你们的母子关系,由你母亲委托给你就能办手续。当然,等你妈妈回来再来补办手续也可以。”援助人员解释道。
年关将近,不少外地打工的人都已经踏上了回乡的归途,让他们立刻从老家赶回来办理手续,这无疑是给他们添加了负担。于是,对于那些已经回家或者正在回家的工人们,援助人员一一进行了电话确认,并建议他们过完年再回来办手续。
2月2日,中欣搪瓷公司的162名讨薪工人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下,陆续领取了自己的工资,工资总额总计301.3万元。而其余10名工人因为已经返乡,将在年后为他们补办讨薪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