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平安巷

因“桥”制宜 船只不再撞桥墩

  本报记者 朱蓓蓓 

  本报讯 “自去年11月椒江大桥的桥墩防撞设施进行改造以来,再也没有发生船只碰撞桥墩事故了。”近日,台州市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马德胜高兴地说,这都得益于当地交通部门因“桥”制宜,结合地理环境、地方特色,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创新桥梁安全管控模式,实现了国省道危病桥梁比例连续6年全省最低,也未发生桥梁垮塌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据了解,台州市共有桥梁5968座,总量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当地交通部门在桥梁安全管控上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创新提出“普桥普养、特桥特养、危桥精修”,连续5年推行“一城一桥一隧精品养护工程”,打造预防性养护典型样板桥梁工程。近年来,台州共预防养护桥梁500余座,打造“一城一桥一隧精品养护工程”46座,极大提高了桥梁使用寿命和安全运行水平。

  以椒江大桥为例,最初设计建造的时候,由于防撞设施标准不高,停靠在大桥附近码头的脱锚船只或不熟悉水流的外来船只碰撞桥墩的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影响到大桥的主体结构安全。“那时候,附近的警示桩都被撞歪了。”马德胜介绍,自2016年起,台州交通部门先后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着手开展椒江大桥的防撞设施提升改造,在主通航孔桥墩东西两侧建设独立防撞墩,并用钢桁梁连接支撑,对桥墩承台及部分墩身安装柔性防撞消能圈。消能圈随着水位的高低变化上下浮动,不仅能有效缓冲船舶的撞击力,还能在发生二次撞击时拨开船头,起到立体保护的作用,外面的有色涂层在夜间还有反光功能,能及时提醒船只注意避让。“此外,我们还在非通航孔用柔性拉索进行防护,对大桥形成一条保护链。”

  与此同时,台州实行集勤查、严控、精养、细管为一体的常态化日常监管体系,以裂缝宽度、沉降等重要指标为要素,进行“定人、定时、定量、定位”观测,精确监测桥梁病害的细微发展,创造性地提出桥梁分级监控、分级响应的监管模式,并通过建立“一桥一档”文本档案、完善桥梁项目数据库等形式,实时掌控桥梁运营期间的安全通行状况和桥梁病害信息,做到及时预警、快速反应,夯实安全基础。


浙江法制报 平安巷 00004 因“桥”制宜 船只不再撞桥墩 2018-07-06 2 2018年07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