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给“枫桥经验”注入现代元素 让社会治理走入“智能时代”

  本报记者 肖春霞 

  寻访宁波对于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的过程中,记者被这座城市社会治理中无处不在的“科技范”所吸引——社会治理工作中心里,各种信息流交汇、时时更新;警调衔接自助服务系统集网上预约、实时流转、在线咨询等于一体,方便市民网上点选“调解专家”;智能警务亭逐步实现对人、车、行业、组织、场所等社会要素“点对点”、近距离的精准管理和服务……这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将发源于诸暨农村的“枫桥经验”,注入“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等现代元素,全力打造社会治理的“智能时代”。

  倒逼服务“沉到一线”

  在宁波市社会治理工作中心,工作人员李晓明认真整理着《2018年第二季度民生顽疾转报》。他前方墙上的两块显示屏,时时更新着网格员上报的消息,“全市4万多名网格员上报的事件、已处理事件情况,全都及时显示在上面”。

  2017年,宁波市社会治理工作中心借助信息化,形成了网格、村社、乡镇、区县、市级五级贯通的社会治理工作闭环,加上活跃在全市各个对口“责任田”里的4万余名网格员,宁波基本实现了网格管理空间全覆盖、地域无缝隙。

  “‘信息化+网格’让信息活了、数据联了、网格动了、功能强了。”李晓明说,通过“网格发现问题—上报指挥平台—事件流转处理—网格验收成效”这一流程,网格员们发现的问题及问题的处理情况,全都清楚地记录在平台中。此外,平台及时汇总各类数据,每季度,宁波各街道再通过平台提供的数据,根据问题发现率、走访户数等指标,对网格员、网格长进行考核激励,倒逼服务真正“沉到一线”。

  通过“信息化+网格”提供的数据分析,该中心全面掌握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整体运行状况,“这份《2018年第二季度民生顽疾转报》就给出了宁波市政绿化、环境保护、卫生、消防等各类型事件的占比、特征、注意事项等等,相关部门可以此作为参考,方便制定各项政策。”李晓明说。

  “智能化”

  绷紧安全“警戒线”

  “别闯红灯,一闯头像和姓名就显示在大屏幕上,丢人!”站在斑马线前,宁波市民小姚好心提醒记者。原来,今年1月,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通过实地踏勘、评估论证,确定了9个点位和3辆移动警务车作为智能警务亭试点一期工程先行建设改造,行人只要闯了红灯,姓名和头像马上就显示在警务亭的大屏幕上,并很快就能收到前往警务亭接受处罚和教育培训的通知。

  闯红灯识别是智能警务亭的功能之一。宁波用“智能化”手段,直击社会治理难点痛点,智能警务亭正是其中一项创新之举。它通过对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全方位、嵌入式布局,逐步对人、车、行业、组织、场所等社会要素“点对点”、近距离地精准管理和服务,推动警务工作与科技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如部分智能警务亭就通过搭载的高清视频监控等感知设备,与周边火车站、各大商场内安装配套的智能感知门相连接,从而实现对人、车、物等各类治安要素的感知延伸、立体化多维度感知。不仅如此,鄞州区公安分局还自主研发了“全息化实战平台”,作为支撑智能警务亭实战的“大脑”,实现了对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下转2版)


浙江法制报 一版要闻 00001 给“枫桥经验”注入现代元素 让社会治理走入“智能时代” 2018-07-10 2 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