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法治给了善良底气

  常恭 

  自从南京彭宇案后,扶不扶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

  面对摔倒的人尤其是老人,一边是扶危助困的心理煎熬,一边是扶起来就可能被赖上的现实窘境,扶不扶成了难以抉择的道德追问。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的结尾,有一句:“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于是,浙江这位被冤枉的小伙子想通过诉讼的方式给自己讨个说法,是在用法治努力扶正人心。

  案子以调解结案,对方郑重道歉,被冤枉的滕先生决定捐赠登报道歉所需5000元以延续善心,助人者的清白和背后的尊严得到了司法的明确确认,所传递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值得大力褒奖。

  这是用程序彰显善良的清白。扶危助困本是传统美德,但并不必然是法律义务。因善良而对摔倒者伸出援手,不能被冤枉!因为行善一旦受屈,会蒙蔽人心,更会消解正义。法治是正义的救赎,程序是法治的基石。通过诉讼,依靠事实和证据让善良得到伸张,让妄言付出代价,这是严肃而庄重的法治程序,更是对人心的教化洗礼。民事调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是国徽高悬、庄严肃穆之下,经由正当程序的确认、归责与伸张。凭借的是法律的名义,诠释的是国家的力量。它为争议当事人重新架设起交流的平台,化干戈为玉帛,让被告真正心服口服,让双方真正消除矛盾。

  这是用正义示范善良的力量。从起诉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到捐赠原本用于登报道歉的5000元,这些经过法律确认的道歉、捐赠、放弃不容小觑。小伙子放弃了赔偿,恰恰意味着对方需要赔偿。赔偿以责任为前提,意味着法律确认随意冤枉甚至讹人的行为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特别是小伙子还将诉求中准备登报道歉的钱捐赠给慈善机构,这样的诉讼与其说是小伙子的一人之事,毋宁说是所有心存善念者的众人之事。法律面前,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用法律的力量宣示被扶者行为的不当,既是对做好事反被讹的法制反击,更是对公平正义的强力示范。

  这是用法治弘扬善良的底色。诉讼让清白得以彰显,让善良得以示范,归根结底意味着法律是善举最有力的守护神。当扶不扶的叹息尚未落地,老人跌倒因为没人敢扶而殒命街头的悲剧又接连上演。当我们对扶不扶捶胸顿足的时候,当我们对没人敢扶而叹息再三的时候,拂去蒙尘的定海神针终究要靠法律。当扶不扶成为社会问题后,政法机关的行动也势如雷霆。无论是对事件的深入调查,还是持续不断的释法说理,司法的担当始终如每个人的善念一样从未动摇。

  奉法者强则国强。新时代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法律永远是善良的基石,愿法治之光烛照千里,在法治的殿堂里扶不扶不再是难题,不再需要勇气。


浙江法制报 要闻 00002 法治给了善良底气 2018-09-17 2 2018年09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