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十法谱写磐安“管头样板”
本报记者 陈卓 通讯员 陈强
前不久,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管头管事”志愿者队伍成立,“管头管事”LOGO发布,首批24名志愿者接受聘书。磐安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斌峰提出,志愿者要“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家的事”。
村里的志愿者队伍如此受到重视、承载厚望,有其深意——“共建共治法”正是管头村基层治理十法之一。在县委政法委的指导下,村党支部的领导和全村的探索实干下,管头村基层治理十法日渐成熟,正辐射推广至全县,更是吸引着各方前来取经。
科技保障治理有序
拥有省“美丽宜居 浙江样板”双百村、金华农家乐第一村等称号的管头,有3000余个农家乐床位,年均接待游客70万人次,平时每周有三班旅游大巴从上海直达这里,旅游旺季日均几十辆旅游大巴车停在村口,上千名游客住宿过夜,游客远多于当地村民……如此盛景,离不开管头这些年在基层治理上的转型升级。
十多年来,管头村的农家乐从无序竞争转为有序发展,“四统一”模式也作为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而随着游客数量的急速攀升和需求的升级,近年来管头村在探索农家乐的良性发展中,扎根地域特色的基层治理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层治理十法应运而生。
一次,管头村民周文正接到曾住宿过的宁波游客的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是着急——回到家后发现戒指丢了!周文正请对方先别急,搁下电话就开始行动。果然,他在这名游客住过的房间里找到了戒指,并马上将戒指快递了过去。带着信任和感激,如今这名游客每年都会带亲友来周文正家的农家乐消暑度假。
在管头村,家规民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这也凝结成了基层治理十法之一——家规民约法:结合农家乐发展,制定具有管头特色的村规民约,党员带头立家规传家风,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引导全村向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章方向发展。
游客多了,丢失东西成了常态,不过没啥好担心的,因为有天网防控法——管头村推进党员、农家乐业主安装监控,与村级监控无缝对接。如今,全村共有监控120 余只,确保车过留影,发挥了加大民生服务、加强治安防范等多项作用。
一次,一名上海老人外出散步,天色渐黑,却想不起自己所住的农家乐是哪一家了。民警恰好路过,见老人神色异常,主动上前询问。在得知老人相关情况后,民警拍下老人照片,现场进行身份对比,马上查出老人入住的农家乐,将老人安全送回。能这样快速解决问题,离不开身份验证法:管头村以实名制为抓手,从旅客住宿实名登记、农家乐业主实名申报、安保器材等实名购买、电动车实名安装上牌等处着手,做到人过留痕,全程可控。
机制推动共建共享
“管头管事”是管头村各类组织和“管头管事”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总称,采用“1+1+X”模式(1个指导团+1个管事团+若干“管头管事”志愿者)。开头讲到的首批登记的24名“管头管事”志愿者,分别负责治安、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游客投诉、心理咨询等事宜,要对每一起游客投诉做到有记录、有结果、有反馈,对心理压力过大的游客和村民,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劝慰等工作。
志愿者担子不轻,但心中有底。在这次“管头管事”志愿者队伍成立现场,李斌峰除了对志愿者提出期望,还要求镇党委政府、综治安监等部门对志愿者队伍加强指导,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公安、消防等部门要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妇女组织、老年协会、乡贤、企业家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
这些,正是管头村基层治理十法之一的“共建共治法”的生动写照。此法精髓是以党员为骨干,组建社会组织队伍参与村内社会治理,建立农家乐服务中心、乡贤参事会、平安志愿者队伍等6支队伍,做好游客管理、纠纷解决、困难救助等。
同时,警民联防法也推动着共建共享氛围的形成,由社区民警、辅警、党员、消防队员指导巡防队员每周3个晚上开展治安巡逻,指导农家乐业主熟练掌握“一懂三会”知识。
另外,基层治理十法还包括纠纷调解法:成立人民调解员、乡贤、党员和外来游客共同参与的人民调解组织,在实践中形成了“两先”调解理念,即本地人与外地游客发生纠纷先从本地人身上找原因,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发生纠纷先从党员干部身上找原因。
先锋引领方方面面
基层治理需要模范引领的作用,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在管头村基层治理十法中有鲜明体现。曾有位游客因停车位问题与农家乐业主发生纠纷,管头村党员干部厉伟尧听说后,主动介入调解,给双方泡茶,耐心倾听劝解,终于让双方放下争执:车主道了歉,把车停到了指定的停车场内;业主也道了歉,承认自己态度不够好。
红色网格在管头村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管头村大网格的基础上,村里划分6个小组,由村两委干部兼任组长,并将党员作为红色网格员纳入网格管理,每周开展网格巡查。
这其中,十法的“头条”便是先锋引领法: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导向、凝聚、约束、激励作用,倡导党员带头开展巡逻、带头参与安保等。
同时,最美激励法也颇为管用,通过最美管头人评选、表彰好人好事、设立好人基金等方式,倡导人人行善、以评立德。此法和暖心疏导法——通过设立村级心理咨询室,主动开展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让基层治理在规范有序中人情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