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最多的是妻子,去电最多的却是他
司法干部的年度手机账单爆出一个“密友”
通讯员 来肖 本报记者 王亚
本报讯 一年网购“刷”了多少钱,你的最佳“密友”又是谁?随着各大平台的年度账单出炉,“2018支付宝年账单”“我和移动这一年”成了热门话题。
杭州市富阳区司法局里山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张雷军,也赶热闹查了下自己的2018年度手机账单。透过这份账单,张雷军却发现了一个意外——这一年里,共2114次通话,联系最多的人不是自己的父母妻儿,也不是亲戚朋友,而是辖区的社区服刑人员夏某。他们成为了2018年度的最佳“密友”。
夏某是一名有犯罪前科的社区服刑人员,虽然日常表现尚可,但经再犯罪风险评估,他的再犯风险等级为“高风险”,被列入重点管理人员。张雷军是夏某的监管人员,作为重点人员,夏某需每月两次实地报到,每天上午、下午在线签到,加上司法所开展的集中教育、修心教育、集中公益劳动以及每月两次的走访,一个星期里,夏某与张雷军至少要见一次面。
有了如此频繁的见面机会,为什么还会打那么多电话呢?张雷军向记者道出了最佳“密友”背后的故事:“社区矫正工作者要详细、及时地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除了需要核查异常情况,平时要经常做思想教育工作,还要关心社区服刑人员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健康等情况。平均两天电话联系一次,逢重要时间节点每天都要电话联系,甚至有时一天联系好几次。”
“打给我最多的是老婆,而我打出去最多的是社区服刑人员。”张雷军的一句话道出了广大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日常。他把这张账单截屏发到社区矫正工作微信群后,立即引起了同事们的共鸣。富阳区司法局东洲司法所所长陆玉莲也在朋友圈写道:“2018年全年通话7000多次,平均每天20多个电话,怪不得喉咙经常痛。”
的确,每一名从事社区矫正的司法所工作人员,都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社区服刑人员身上。“司法所工作人员打电话联系我的次数比我女儿还要多,到我家走访的次数比我家亲戚还要多。”一名社区服刑人员由衷地感叹道。
社区矫正工作者与他们的最佳“密友”每一次通话,或许拨通在忙碌的工作日,也可能是清闲的假期;或许是在家里的餐桌前,也许还发生在医院的病床上,通过微小的电流,传达着一次次真诚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