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深一度

“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犯罪,我绝不会去做”

高中生嫌疑人的一句话,让她投身公益普法

  本报记者 陈赛男 

  “王律师,年后给我们安排一堂法治课吧?”

  学校刚刚开始放假,东阳市一所中学的预约电话就打来了。王晓凌已经将这件事项列入年后的行程单中。

  王晓凌是浙江国翔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作为一名律师,她经常走进学校课堂,开展各类法治宣传。也许有人会说她“不务正业”,可是她乐此不疲,一干就是两年多,还成立了“平安校园梦”——法制维权团队,走进35所学校,在公益普法之路上风雨无阻。

  一句话引发灵魂拷问

  王晓凌的普法初衷,还得从一场官司说起。

  2016年,王晓凌接了一个未成年人涉嫌强奸的案子。嫌疑人金某是一名高中在校学生,因为涉嫌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被刑事拘留。王晓凌是他的辩护律师。

  在看守所会见时,金某说,如果有人告诉他,这么做是犯罪,他绝对不会去做。

  “当他在我面前哭泣的时候,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法律人的社会担当。”王晓凌说,要预防犯罪、降低青少年犯罪率,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案发后刑罚,而是事前普法教育。

  后来,金某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拿到判决书的那刻,王晓凌心里很难受,“他还只是个孩子,比我儿子大不了几岁,实在太可惜了!如果这个孩子当时懂法,现在可能正坐在教室里学习呢。”

  恰巧那时,王晓凌的儿子刚刚小学毕业,即将进入青春期,王晓凌希望给儿子和他的同学送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于是,王晓凌的第一堂《青少年犯罪预防》宣讲课便开讲了,这是一堂亲子法治宣讲课。

  “很多家庭的现状是父亲出门赚钱、母亲在家带娃,除了一日三餐,家长跟孩子接触的时间甚少,而学校又难免会忽略法治教育。”王晓凌说,作为律师,她正好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为学生进行犯罪预防的宣传教育,把基础法律知识植入学生的心中。

  做一名懂法的“业余”老师

  不过,给孩子普法的过程并不如想象中顺利。

  “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很有限,这堂课要讲得让他们听得懂、听得进,很难。”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王晓凌把课件修改了一遍又一遍。

  “内容不能太专业,文字不能太多,案例要有趣,最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很长一段时间,王晓凌常常在下班后仍坐在电脑前,准备上课资料,有时还要与心理学专家、教育专家聊一聊,希望摸索出一种符合孩子们心理需求的上课方式。

  经过一路学习和摸索,从初中生的“校园典型罪名和案例”到高中生的“早恋引发的犯罪”,再尝试小学低龄段的普法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王晓凌不断改进和完善课件,最终琢磨出了一套轻松易懂的方式,和孩子们聊法治故事,她成了一个懂法律的“业余”老师。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法兴趣,王晓凌不仅在课件内容上下足功夫,还尝试不同的普法形式。她学着自己写剧本,和老师、孩子一起创作法治情景剧;她学着自己当“演员”,在校园里模拟庭审现场;她还自己学着当“小编”,借助“晓凌来了”微信公众号,进行网上法治宣传;如今,她又开始研究当下热门的抖音,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给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普法课。

  “希望更多孩子都有懂法的机会”

  在王晓凌的影响下,这项公益普法行动渐渐从“单打独斗”变成了“团队作战”。

  2016年9月,浙江国翔律师事务所专业团队“平安校园梦”——法制维权团队正式成立。其间,王晓凌和她的普法团队以“平安校园梦,普法律师行”为主题,针对学校未成年学生开展公益法治宣讲,并为青少年犯罪预防、学生校园内伤害事故处理等提供法律讲解。

  如今,这个团队成员共担任了东阳市26家中小学的法律顾问,他们先后走进35所学校,其中不乏偏远乡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在公益普法的同时,团队还与学校联系,开展爱心行动,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难题。

  “普法,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做。如果通过我的课,能减少一些青少年犯罪,避免一些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我会感到很荣幸。”王晓凌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有更多的群体和人员能够参与到公益普法中来,让更多孩子都有懂法的机会。


浙江法制报 深一度 00006 “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犯罪,我绝不会去做” 2019-02-01 2 2019年02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