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新岸

帮迷途的心找到方向,她们有一套

这两名“灵魂工程师”靠的是耐心和细心

  本报记者 范淑婷 实习生 许金妮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做出样子。”这是浙江省第二女子监狱第一监区政治教导员陈顺青的口头禅。

  “让服刑人员感受到你的真心。”这是浙江省女子监狱十一监区政治教导员陈庆凤的工作心得。

  这两人,因为一份同样的工作,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灵魂工程师”。扎根于高墙之内,她们用耐心、细心、严厉、温柔,为一颗颗迷途的心灵找到新的方向。

  “以情感人、以德服人”

  在同事眼中,陈顺青似乎没有休息过,从周一到周六都能看到她在监区忙碌的身影,同事因此笑称她为“铁人”。可陈顺青的铁,只铁在自己身上,面对服刑人员,她一点儿也不“铁”,恰恰相反,她最擅长以情感人、以德服人。

  肖某是陈顺青负责监管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服刑人员。入狱前,肖某因承受不住生活的压力,一时冲动,抱着和前夫生的儿子一起自尽,结果孩子死了,她自己却退缩了,后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缓。杀了亲生儿子,自己又锒铛入狱,对肖某来说,这个打击是毁灭性的,她完全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

  一了解到肖某的情况,富有经验的陈顺青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服刑人员。为了让肖某重拾生活信心,陈顺青将她列为重点帮教对象。之后,她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肖某在外面还有一个女儿,但已失去联络,陈顺青觉得这或许是让肖某重燃希望的一个突破口。她和同事们经过努力,终于帮肖某找到了女儿。

  知道女儿平安无事后,肖某一片死灰的心终于燃起了一点生的火苗。陈顺青趁热打铁,多次找肖某谈心。慢慢地,肖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改造也越来越积极。

  “岗位就是责任,工作就要尽责。”陈顺青说,对于管教民警来说,当服刑人员重树改造信心,最终重新回归社会、成为合法公民时,就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和回报。

  用心“软化”服刑人员

  跟陈顺青一样,陈庆凤对待监狱工作同样耐心、细心十足。

  自从1986年被分配到省女子监狱工作开始,陈庆凤就一直坚守在一线。对于她来说,每天最关注的事情就是监区里的服刑人员有没有发生状况。从警三十多年来,陈庆凤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并从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在新犯收押和初期教育中,她更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耐心、细心,要从她们的生活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入手。”

  几年前,陈庆凤所在的十一监区曾经收押了一名“难改造”的服刑人员。入狱前,李某从事的是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入狱后,身份的颠覆性变化让李某一时无法适应。“她从不与其他服刑人员交流,放不下自己的架子。”李某的冷淡和傲慢,让管教民警颇为头疼。就在其它民警束手无策时,陈庆凤主动挑起了管教李某的担子。

  为了寻找突破口,陈庆凤开始密切关注李某的生活日常。通过细心观察,她发现,李某很爱看报,对社会上发生的大小事件都很关注。有了这个发现,陈庆凤的管教工作也找到了方向,“我开始每天和她聊聊报纸上刊发的新闻,谈谈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陈庆凤的用心慢慢“软化”了李某。渐渐地,陈庆凤觉得李某的态度没有一开始那么冷淡了。这一小小的改变,让她对管教李某更有信心。为了让李某真正从心里服从管教,陈庆凤对李某投入了更多精力。

  时间证明,陈庆凤的努力没有白费。两个月的入监教育结束后,李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到管教民警会主动打招呼,与其他服刑人员的相处也更为融洽。在之后的改造中,李某也越来越积极。

  “万事开头难,做好入监教育,也就为服刑人员的改造历程开了个好头。”陈庆凤说,她会继续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当好服刑人员改造的引路人。


浙江法制报 新岸 00010 帮迷途的心找到方向,她们有一套 2019-03-07 2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