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市井事

盗窃、醉驾、诈骗,然后是贩毒
浙江法院去年依法严惩毒品犯罪,1331人领重刑

  实习生 周璇 本报首席记者 高敏 通讯员 孟焕良 

  南非籍外教在互联网上购买大麻,不仅自己吸食还影响了学生;在校大学生、国家工作人员参与贩卖毒品被依法惩处;“神仙水”“娜塔沙”“0号胶囊”“氟胺酮”“笑气”“小树枝”等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有人吸食后跳河自杀……昨天,浙江省高院召开毒品犯罪案件审判工作新闻发布会,这些案例触目惊心。2018年,全省法院共计审结各类毒品案件4823件、6207人,其中,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的有1331人,重刑率约21.4%,明显高于其他犯罪。

  大宗毒品案时有发生

  近年来,随着我省打击毒品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毒品犯罪案件呈下降趋势。但是,大宗毒品贩运进入我省的案件仍有不少,10公斤几十公斤毒品贩运进我省的案件也时有发生,毒品犯罪依然非常猖獗。被告人毛民兴为贩卖而购买冰毒6.7千克,跨省长途运输进我省,便是一起典型的贩运大宗毒品的案件,宁波市中院对毛民兴以贩卖、运输毒品罪判处死刑。

  “丧尸药”“小树枝”……

  新型毒品带来次生犯罪

  近年来,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具有极强的伪装性和迷惑性,也给监管执法带来难度。在昨天省高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有一起我国执法机构与美国执法机构成功合作破获的案件。涉案的卡西酮类毒品,是一种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甲卡西酮俗称“丧尸药”,在美国曾发生过有人吸食后“啃脸”事件。与甲卡西酮化学结构类似的卡西酮类物质同样毒性强、品种多、变异快,是在美国、加拿大等国迅速发展蔓延的新型合成毒品。2012年以来,被告人吴海钢雇人通过国际邮包将毒品走私贩卖境外。2014年我国将该种物质列为管制药品后,4名被告人被依法严惩。

  据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去年新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31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快速发展蔓延是目前全球面临的突出问题。长期吸食这些毒品对人的精神损害是巨大的。被告人刘凯晨、朱波涛贩卖新型合成毒品“小树枝”一案中,吸毒者潘某与男友吸食后,男友突然跑出家门跳河身亡,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该起贩毒案。绍兴市上虞区法院依法对二被告人判处了相应刑罚。而在宁波市海曙区法院审理的另一起案件中,被告人薛海峰吸毒后任意打砸6辆汽车,因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属于毒品的次生犯罪。

  数量回落

  但绝对数保持高位

  省高院副院长陈志君介绍,2015年以来,全省毒品犯罪案件数量逐步回落,但案件绝对数仍保持高位。2018年,毒品犯罪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为6.8%,排在盗窃、醉驾、诈骗之后,位列第四,禁毒形势依然严峻。从涉案罪名看,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共审结2948件,占全部毒品案件的61.1%,但走私、制造毒品案件数量相对较少,说明浙江主要还是毒品输入地;容留他人吸毒、非法持有毒品等反映毒品消费“末端”的案件共计1830件,占全部毒品案件的37.94%,与上年2410件相比,呈下降趋势,禁毒斗争的成效逐步显现。

  针对当前全省毒品犯罪形势,浙江法院始终将打击重点指向走私、制造毒品、大宗贩卖毒品等源头性犯罪,对于毒枭、职业毒犯、累犯、毒品再犯等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的毒品犯罪分子,坚决依法从严惩处,该判处重刑和死刑的坚决依法判处;加大对多次零包贩卖毒品、引诱、教唆、欺骗、强迫他人吸毒及非法持有毒品等“末端”毒品犯罪的惩处力度,严惩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贩毒、容留未成年人吸毒、教唆、引诱、欺骗未成年人吸毒的犯罪和因吸毒、贩毒引发的凶杀、抢劫、盗窃、危害公共安全等涉毒次生恶性犯罪案件。


浙江法制报 市井事 00003 盗窃、醉驾、诈骗,然后是贩毒
浙江法院去年依法严惩毒品犯罪,1331人领重刑
2019-06-26 2 2019年06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