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布互联网金融审判大数据分析报告

80后90后短期消费借贷成为关键词

  本报记者 高敏 通讯员 杭互法 

  本报讯 点开支付宝扫一扫,选择花呗支付,买得越多,信用越高,不知不觉中“花呗”“借呗”又提高额度了。这种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消费行为,在昨天杭州互联网法院对外发布的互联网金融审判大数据分析报告中,有了更深入的解读。报告显示,像这种短期消费贷款,已经成为主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网络银行往往对还款能力的调查相对较少,一旦出现纠纷,对法院执行也会带来一定难度。

  杭州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杭州地区在互联网上签订、履行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小额借款合同纠纷,今年1至7月,共审结互联网金融案件939件,结案数较2018年同期增长23.6%。

  杭州互联网法院法院副院长王江桥介绍,95%以上的互联网金融案件借款主体为个人,遍布全国,主要涉及短期消费贷款, 80后、90后已成为互联网借贷的主力军。据统计,95%以上案件中的借款类型为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放款周期短、速度快,通常为当天申请、当天放款。与传统线下金融借款相比,这类贷款违约风险较高,单笔借款额度一般较小,约定利率、罚息利率或违约金较高。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执行成为互联网金融借款纠纷案件的一个痛点和难点。报告分析,起诉到互联网法院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及小额贷款合同纠纷案件,被告无偿还能力情况普遍,被告消极应诉比例较高。

  在报告中,互联网法院建议,加快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立法,制定电子证据的审查认定标准、推动数据专门立法;同时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建立金融监管和科技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完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


浙江法制报 要闻 00002 80后90后短期消费借贷成为关键词 2019-08-14 2 2019年08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