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智慧政法

文章导航

浙江政法的“智能武器”

  本报记者 李小文 蓝莹 高敏 王春苗

  见习记者 许金妮 实习生 毛程 赵妍 赵星星

  通讯员 陈庆魁 林唯 林欣 胡妮娜 

  嫌疑人想躲进“智安小区” 却被“认”出来了

  嘉兴市推出的“智安小区”建设,守护了居民的家。

  今年4月8日下午4时30分,嘉善警方接到上海金山警方线索:命案嫌疑人商某可能逃至嘉善。嘉善警方立即展开侦查,5时28分,通过安装在南桥小区里的“智安小区”系统,发现了试图躲进小区,却被小区门口人脸识别系统“拒之门外”的嫌疑人。警方通过“智安小区”管理分析平台,快速实现监控和追踪。5时55分,嫌疑人被抓获,整个过程不到1.5小时。

  24小时全覆盖的监控系统,车牌抓拍、人脸识别系统,这些数据被自动采集并接入公安一体化应用平台,实现了“人过留影、车过留牌”,才有了这样高的破案效率。

  截至今年8月上旬,嘉兴全市已建成“智安小区”1041个,协助处理群众求助8799起,惠及270万人,534个“智安小区”实现了“零发案”。

  嘉兴市委、市政府还把“智安小区”创建列为2019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计划今年底全市“智安小区”建成率达到90%。

  案卷信息全程在线 网上协同办案

  手指轻轻一拨、一点,照片都化成“101001……”二进制数据流汇入服务器,实现电子卷宗在源头位置一次性高标准制作——这是近年来温州政法机关积极构建一体化网上协同办案体系的一个缩影。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电子卷宗,从一体化工作开始,我们就采取混合组卷模式。”温州市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室主任詹大勇介绍,温州充分发挥创新精神,进行深度试点,研发推出卷宗智能索引系统,实现电子卷宗制作自动化、智能化、便捷化。

  以一个80页的普通刑事案件卷宗为例,原来的人工模式下,组卷要花2个小时,应用这个系统后,半小时即可完成,效率提高70%以上。目前,温州的混合组卷率已达到99.7%,为实现电子卷宗一体化协同办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今年7月开始,温州瓯海区实行电子卷宗单轨制协同办案模式,对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盗窃、抢夺、贩毒等6个罪名的案件全部上线实施单轨制办案,做到无纸化推送。10月起,除少数案件外将全案上线,逐步实现数字卷宗一体化协同办案模式。

  由于案卷信息全程在线,公安执法监督部门可以随时查阅卷宗,开展监督和检查。检察官在批捕、起诉过程中,可以分工协作、同步阅卷,证据摘录等还可以一键复制。法庭则可以直接利用电子卷宗进行庭审示证。

  “不见不散”背后

  是强大的“在线警务”

  今年2月,杭州江干区公安分局采荷派出所接到王女士报警,说她4岁的儿子在某童装市场附近走失。江干区公安分局运用“不见不散”寻人机制,通过视频监控和大数据分析,还原了孩子的行走轨迹,并在线通知沿途警力介入,很快就在一处岗亭附近找到了孩子。

  “不见不散”寻人机制的核心,是借助“互联网+”资源优势,实现信息共享最大化,从而“在线找人”。这也是江干区公安分局“在线警务”模式的一个分支。近年来,该局以物联多维感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以“清流”智能实战平台为载体,推动了警务资源在线共享、警务对象在线掌控、警务工作在线运作的“在线警务”模式,打造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有了“在线警务”室,江干区公安分局四季青派出所实现了“84天盗窃电动车零发案”。今年上半年,江干区侵财案件同比下降8.8%,降幅居全市第一,黄赌毒警情同比下降20%。

  法官出差路上

  用手机调解了2起案子

  近日,杭州市中级法院民二庭庭长余晟去桐庐出差,途中他掏出手机,进入“移动微法院”,路上就把2起涉及外地当事人的案件调解完毕,为当事人省下了4张机票。

  在浙江,“移动微法院”让这样便捷的办案模式成为日常。“移动微法院”是微信里的一款小程序,由我省首创。使用起来虽然简单,但它背后是强大的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实时音视频交互等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当事人按照小程序要求完成身份认证之后,就能使用网上立案、查询案件、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等功能。它实现了案件从立案到执行全流程在线流转,让老百姓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

  前不久,浙江“移动微法院”还新上线了“跨域立案”功能模块,通过这一模块,浙江、安徽、江苏三省之间可实现跨域立案,解决了异地诉讼不便等问题。

  截至目前,浙江“移动微法院”访问量已超过7621.1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超过22万人次,一审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用时减少0.29天,执行案件平均执行用时减少20.88天。

  “智慧监督”火眼金睛

  海量文书里揪出“套路贷”

  以前,要从海量裁判文书中发现监督线索,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今,借助自主研发的“民事裁判文书智慧监督系统”,绍兴市检察院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个系统能通过政法共享平台,自动提取绍兴地区近三年民事裁判文书,进行大数据分析,从中发现监督线索。

  1年多来,绍兴市检察机关依托这个系统,发现有价值的线索3000余件,已查明虚假诉讼案件235件,向法院抗诉或发出再审检察建议191件,已获改判纠正105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黑恶“套路贷”等线索361件,公安机关查实后抓捕犯罪嫌疑人61人。

  监狱会见能手机预约

  机器人现场解答法律问题

  在省十里丰监狱塔山会见中心,从四川赶来的张先生会见了正在服刑的家人。他说,他是通过关注“浙江监狱”微信公众号,用手机完成了在线预约会见。“没想到我远在四川就能安排好会见时间,不跑冤枉路。真是太方便了!”

  “我老公在坐牢,他外面欠的债怎么办?”会见中心内,罪犯家属李女士向大厅里放置着的一台智能机器人提问,机器人马上给出了夫妻共同债务的法律回答。

  为了让前来会见的罪犯家属第一时间了解会见流程和注意事项,省十里丰监狱引进了法律机器人。机器人不仅能回答“会见要如何预约”“罪犯在监狱里面吃什么”等基本问题,还能解答刑事、婚姻、财产等10多个领域的法律问题。

  “会见中心是一个心连心的港湾,我们通过智能化建设,让罪犯家属感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监狱的公正文明执法。”会见中心负责人叶邦慧说。

  科技不仅推动着我省智慧监狱建设,也在不断赋能我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自2018年省司法厅试点开展人工智能法律服务以来,各地司法行政机关都在通过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机、机器人、掌上平台等智能终端,为老百姓提供24小时的自助式法律服务,全面推进我省公共法律服务“最多跑一次”。


浙江法制报 智慧政法 00009 浙江政法的“智能武器” 2019-08-22 2 2019年08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