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面孔

祝翔:

90后的“老”调解

  本报记者 陈赛男 通讯员 蒋海萍 

  提到人民调解员,你的脑海里十有八九会呈现出头发花白的“老娘舅”形象。可在杭州市西湖区司法局西溪司法所里,有一位人民调解员却是名90后“小哥哥”。

  他叫祝翔,1990年出生,斯文随和,笑起来颇为腼腆。2012年,刚刚进入西溪司法所成为协理员的祝翔,曾因年纪太小被人质疑,如今经过7年打磨,祝翔已是名副其实的资深调解员,担任西湖区人民调解协会会长,扛起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重任。

  尽管年纪小,但说到调解,祝翔有自己的“秘诀”。

  2013年,一位92岁的老人在邻居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进了调解室。这位老人一直独居,也没有亲人来往,平日里都是靠着周围邻居扶持度日,现在想卖掉房子,移居养老院安度晚年。可是,这套住房的产权证上写着老人和再婚妻子两人的名字。如今,妻子已经去世,但妻子在前一场婚姻中育有两个子女,早年被送养省外。听说老人要卖房子,两个子女都不同意,并提出由他们赡养老人。对于子女的提议,老人却有很大顾虑:“子女都不是亲生的,又都在外地,这么多年不曾来往,以后会给我养老吗?”

  听了老人的难题,第一次独立调解的祝翔也犯了难,案件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第一次调解并不顺利,老人的两个子女见祝翔看起来颇为年轻,并不是很信任他,调解时,对方甚至直接怼了一句:“关你什么事。”

  但祝翔没有放弃,而是设身处地地考虑当事人的利益和心情,合理制定调解方案。一面查询资料、咨询律师,找到法律支撑;一面耐心调解、真心劝说,找到调解余地,最终让老人与子女达成调解意见:出售房屋,依法分配卖房款,为这场持续了两个多月的纠纷划上了句号。

  事后,老人带着一面锦旗和一封手写感谢信,来到祝翔办公室,紧紧握着他的手说:“小伙子,真的很感谢你,没有你的帮忙,我今后都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了……”

  “调解时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才能获得当事人的信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场纠纷落幕,也让祝翔找到了自己的调解方法。

  2017年10月,辖区内一家饭店在装修过程中,一名装修工人不慎触电身亡。一时间,死者家属数十人,情绪激动地在饭店设立灵堂。由于事发突然,又极为棘手,刚值完两天班乘坐火车回到老家的祝翔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立马坐上了返程的火车。经过4天的调解协谈,当事人之间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事态顺利得到化解,而祝翔的“黄金周”假期余额也基本归零了。

  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员。这是祝翔一直坚守的工作原则。“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就是这样,无论何时何地,祝翔都坚持奋战在基层调解一线,一步一个脚印,把一腔忘我奉献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勤勤恳恳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上风雨兼程。


浙江法制报 面孔 00011 90后的“老”调解 2019-10-17 2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