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平安南太湖·本期关注

一张跨越41年的身份证

长兴泗安户籍人员上门服务“黑户”老人 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

  记者 徐冬梅 见习记者 刘利利

  “徐警官,你看我现在身份证也有了,医保卡和老年卡是不是也可以办理了?”

  “当然可以了,到时候把相关资料准备好,就可以办理了。”

  ……

  坐在长兴泗安镇便民服务中心公安户籍窗口工作人员徐杰对面的,是一位瘦弱的老人,他就是曾背着“黑户”身份漂流了41年的老人熊某。此时的他穿着一身整洁的衣服,静静地坐在泗安镇社会福利中心椅子上,认真地询问着,娓娓道来有证之后美好的晚年愿景。

  一失足成“黑户”

  他在外流浪41年 

  1951年出生的熊某原是长兴县泗安镇皂山村人。童年的他过得并不快乐,父母离异,又被继父百般刁难,日子过得非常困苦。成年后的熊某为了更好地生活离开了长兴,前往安徽省广德县投靠生父。

  然而,在广德生父家中生活的他却误入歧途,走上了歪路。1971年,熊某因盗窃罪被判入狱,在安徽省合肥市监狱服刑了7年。

  按照当时的相关规定,服刑人员其原居住地户口需要被注销,因此熊某在泗安镇皂山村的户口已不复存在。刑满释放后的他,本可以凭着监狱相关证明和资料,再次回到泗安镇皂山村重新办理户口。

  没想到,此时的他却因为入狱服刑后产生了自卑的心理,没有及时回来办理户口,反而去了江苏省辗转打工,这一耽误就是41年。

  无证寸步难行

  积极求证“洗白”

  41年间,熊某一直辗转在江苏省无锡市从事田间劳务工作,甚少与外间联系,因此也没有用到过户口。不久前,年近古稀的熊某回到泗安镇皂山村,才发现当年居住的老房子已经被夷为平地,早已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

  他根本无法办理身份证,也没有任何保险、老年人补贴待遇,甚至连泗安镇政府为镇里孤寡老人安排的社会福利中心都无法申请入住,不得不暂时被安置在村里闲置旧屋里度日。

  失去“身份”的熊某只能向泗安镇便民服务中心求助,希望能帮助他解决户口难题。

  “解决无户口人员是国务院办公厅、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切实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惠民’‘暖民’之举。”分管便民服务中心的泗安镇党工委委员、副主任林俊毅得知此事后,随后联系公安户籍窗口的民警徐杰立即调查。

  核实各类情况,查看原始户籍档案……由于当时熊某服刑销户后一直未有落户情况,而其家中亲戚已相继过世,徐杰无法直接求证相关户籍信息。为追根溯源,徐杰找到村负责人了解情况,寻找知情人,并赶到安徽省合肥市监狱调取当年熊某服刑和刑满释放的相关资料。几经周转核实,徐杰终于将重新办理户口所需材料补充完善好。熊某也终于被“洗白”,恢复了户口并成功办理了身份证。

  恢复身份顺利领证

  老人最终老有所依

  《礼记》有言: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了户口的熊某因为是“三无”老人,被泗安镇政府从原来的闲置旧屋接到了泗安镇社会福利中心居住,最终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在外面漂流了几十年,终于重新成了皂山村的正式村民了。而且政府还帮忙安排到这里居住,吃住都不用愁了,想得真周到!”居住在泗安镇社会福利中心的熊某眉开眼笑地告诉记者,“我现在早晨起来就在活动室锻炼锻炼身体;中午就跟这帮老伙伴们一起在食堂吃好饭,看看电视;中午还能午睡一会儿;下午就在花园里散散步,高兴的时候还可以跟他们一起下下棋。”

  记者走进泗安镇社会福利中心采访之际,老人们正在吃午饭。熊某指着搭配精致而又丰盛的营养午餐告诉记者,“多亏了户籍人员的热心帮助,还有政府的‘最多跑一次’好政策,今后我再也不用每天靠捡垃圾去卖来换取食物了,做一个有身份证的人真好!”


浙江法制报 平安南太湖·本期关注 00015 一张跨越41年的身份证 2019-10-29 2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