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纠纷从哪里来,调解回哪里去

杭州“微法庭”从“盆景”变“风景”

  本报记者 高敏 通讯员 钟法 临法 

  打开微信,点击小程序“临安法院微法庭”,杭州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村党支部书记潘曙龙熟练地找到“指导调解”的选项,然后选择“离婚纠纷”,并填上“纠纷焦点”。几乎同时,临安区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陈艳菊的手机上收到了潘曙龙提交的信息,立即回复指导。

  这是“上田微法庭”的工作日常,这个24小时留言平台将诉讼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已成为法官和村干部联系最紧密的渠道。去年8月,临安区法院在上田村建立了杭州市首个村级“微法庭”。1年多来,“上田微法庭”发挥出了大作用: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上田村的成讼案件下降为15件,调撤率跃升至93.33%。目前,像这样的“微法庭”在临安全区已设立77个。

  记者从11月27日召开的杭州法院深化诉源治理暨微法庭推进现场会上获悉,“微法庭”将在杭州由“盆景”变为“风景”,年底前杭州全市将建成300家“微法庭”,明年上半年达到1000家。

  初冬时分,穿越五彩缤纷的山,记者来到了距离临安城区40分钟车程的上田村。“微法庭”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上田村委办公室。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浙江移动微法院”、浙江ODR和网上立案平台等“办案神器”都驻进了村里。

  “我们临安山区多,农村老人、务农的人多,文化水平不高,这些智能平台对他们来说,使用起来还是有难度,好在‘微法庭’就是代办点,方便多了。”潘曙龙笑着说自己算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党支部书记的他,另一个身份是“上田微法庭”的法治带头人。

  开头提到的离婚案件,小潘和妻子小赵性格不合经常吵架,2014年小赵就带着孩子回了娘家。长期分居,感情也难以为继,小赵觉得婚姻也应该到此为止了,但孩子的抚养费和探视问题,两人怎么都说不拢。由于小潘是上田村人,临安区法院将案件引导到“上田微法庭”。 “我不想见他,一见就来气!”小赵一口拒绝了潘曙龙提出的“面对面调解”的建议。潘曙龙通过平台向法院反馈了情况,法院随后安排小赵来到法院的视频调解室,而小潘则来到“上田微法庭”。坐在“上田微法庭”的电脑前,潘曙龙戴上耳机,连上视频,与小赵、小潘、小赵的父母在浙江ODR平台来了一场“背对背”调解。他还给法官发去了邀请码,让法官一起参与指导调解。小赵和小潘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两人在线签字后,法院确认离婚。

  “作为村书记,很多纠纷我是有责任冲在第一线去化解的,但是‘老娘舅’也不能和稀泥,碰到一些法律专业问题,还得讲法、讲理。”在潘曙龙看来,“微法庭”在村与法院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

  为了让联络更加高效,临安区法院与每个“微法庭”建立了“总对点”联络对接,建立了两个“24小时”原则,即24小时留言提出需求,法院收到后必须在24小时内予以答复。“有些案子,我们村干部去调解,就怕一碗水端不平,法庭及时介入指导就公正中立多了。”潘曙龙深有感触地说。

  “通过‘微法庭’,法院负责指导人民调解,提升基层调解水平和化解纠纷能力,让群众相信镇村的调解员,愿意让他们来调解,实现‘纠纷从哪里来,调解回哪里去’的效果。”杭州市中级法院院长斯金锦说。当前,西湖、江干、富阳、下城、拱墅、淳安等县市区自发将“微法庭”先进经验推广到辖区各乡镇街道,截至11月28日,杭州全市已设立160余家“微法庭”。下一步,“微法庭”要达到“覆盖乡村、遍布社区”的总目标,发挥杭州法院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浙江法制报 要闻 00003 纠纷从哪里来,调解回哪里去 2019-12-02 2 2019年12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