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离开超过2分钟,“警告”就来了
![]() |
本报记者 陈佳妮 通讯员 田芳美
本报讯 近日,设在海盐县武原派出所二楼的海盐县公安局一体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里,大屏幕上突然亮起“警告”——西塘派出所办案中心1号询问室里,民警在审讯过程中离开询问室2分钟未归,出现单人取证状态。按照要求,审讯必须有2名民警在场。入驻中心的督察大队民警立即联系了这个询问室。随着民警的归位,警报解除。
这个“警告”,来自中心“大脑”的自动研判。自2019年11月中旬运行至今,中心已智能预警8000余次,发现问题隐患105次,有效提升了执法安全。
近年来,海盐县公安局在深化执法规范化改革中,除了将中心的相关硬件升级,还自创了一套大数据监督软件——执法办案全流程记录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也就是所谓的“大脑”。平台通过对执法数据实时抓取、储存等,经系统智能化整合、分析,实现执法活动全程记载和全程回溯。
这相当于有一双“火眼金睛”,将警情处置、案件办理、嫌疑人审查、涉案财物流转、执法办案场所运用、卷宗一体化协同等执法流程数据进行了全记录。这在方便办案、提高执法公信力的同时,还有利于法制部门事中指导、事后监督。
如何事中指导?这就不得不提海盐公安在全省率先推行的“三卷联审”机制:将传统的只审阅实体卷宗模式转变为实体卷宗、系统日志(电子)卷宗、执法同步视频卷宗“三卷联审”模式,将实体、程序无死角地纳入审核、监督范围,倒逼执法主体在办案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开展。
去年年底,姜先生来到海盐秦山派出所报案称,自称某大型药业公司嘉兴地区总代理的黄某诈骗他3万余元。此案时间跨度大、涉案人员多,确认实际诈骗金额难度大,属于疑难案件。办案民警将这起案件的相关信息全程录入在平台中。法制大队预审办案队在“三卷联审”过程中,发现这起案件后,立即提请多部门进行重大案件会商,随后制定了详细的清单式办案计划。
派出所在法制大队预审队的指导下,依托办案计划,逐步揭穿了黄某自2011年以来诈骗30余人、涉案300余万元的犯罪事实。3月20日,黄某被海盐警方刑拘。正是在这份办案计划的指引下,派出所将此案办成了铁案。
中心“大脑”更智慧的是,它能通过执法全流程的记录,自动生成每一位民警的“执法档案”——“累计出警111次,当日出警6次,处警过程中态度好,案件办理过程中思路清晰零差错……”这是通元派出所民警吴文杰的个人档案。从警4年的吴文杰性格低调不喜张扬,在派出所里看似“默默无闻”,但平台却记录了他出色的“成长档案”。
当然,执法档案里也会记录“负面清单”,罗列了民警和单位在接处警、执法办案等环节出现的各类问题或瑕疵,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提升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有力促进执法质量和执法效能双提升。
据悉,中心运行大半年来,海盐县公安局在警力未增加的前提下,平均办案期限同比缩短21%,执法类信访、投诉同比下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