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
力量下沉 服务下倾 办案上线
支援防疫一线 |
远程庭审 |
移动微法院调解 |
本报记者 张宇洲 通讯员 马欣宜 董怡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冬天。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应如何打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力量下沉、服务下倾、办案上线”三步走,是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高新区法院”)的“解题方法”。该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审判执行,在疫情防控的时代大考中书写答卷。
力量下沉 法院人责无旁贷
“单位马上要复工,我必须隔离吗?现在出行管制,两天只能出去一次,我们要上班怎么办?”
2月中旬,宁波市逐步复工复产,一位刚从外地返回的外来务工人员拎着大包小包,站在租住的梅福园社区门口,脸上写满了焦急。
下沉到该社区卡点参与志愿服务的高新区法院执行警务局局长李佳见状,立即起身,耐心解释:“开工后只要有单位出具的证明,即可凭证出入,隔离政策根据您返回前所在地有所不同,先别急,坐下来填个表格吧!”
疫情发生后,高新区法院迅速响应,贯彻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法院领导班子明确职责分工,全面构筑防疫工作战斗堡垒,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电话会议部署防疫工作,制定人员排查、返甬报备、消毒灭菌、强制通风、物资保障、24小时应急值班等防疫举措。
2月4日,法院成立3个临时党小组,组建“心向阳光”下沉防控队伍,全体干部职工轮流下沉,连续支援防疫一线57天、513小时,登记、询问、测温9980人次。
期间,该院领导班子不仅深入防疫一线,还主动关心、了解防疫志愿者身体、思想、工作状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客观、理性面对疫情,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必须要为全体干部职工做好保驾护航工作,只有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有更大的力量保护别人。”该院院长汤剑峰说。
服务下倾 法院人尽心尽责
“疫情对我们外贸进出口行业的影响很大。公司的资金链目前非常紧张。”疫情期间,宁波某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高新区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夏洁。作为该企业的“驻企服务员”,夏洁了解情况后,将此事上报。事后,高新区法院针对该公司提出的问题,先后与区经发局和中国银行等单位多次沟通,最终促成一笔230万元的贷款提前发放,有效缓解了该公司的资金压力。
据悉,为服务复工企业,2月19日起,高新区法院派遣多名干警进驻企业,担任疫情防控期间的“驻企服务员”。
除了派遣“驻企服务员”到企业,高新区法院多措并举,打出深度服务“组合拳”。疫情期间,该院整理出台了《关于防疫期间复工复产法律问题解释手册》,全面做好疫情防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解读;专设复工法律服务热线,畅通网上立案、调解平台,实现“在线办”“网上办”,接通并解答线上咨询30余起,帮助企业依法有序复工;健全协调沟通机制,排查发现金融贷款违约、劳动争议、房屋租赁等方面隐患16条,并出台55条应对措施;开展《新冠肺炎疫情下合同履行法律问题》等疫情相关的法治讲座、培训,提升辖区行政机关、街道社区以及企业主的法律风险防控能力。
办案上线 法院人实时待命
“原告、被告,声音及画面是否清晰?”
“下面,我宣布,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开庭……”
这一幕来自高新区法院移动微法院在线法庭,法庭中,仅法官一人坐堂,原、被告则通过视频连线,参与了庭审。
疫情期间,高新区法院运用成熟的移动微法院及远程庭审系统,实现双方当事人足不出户参与庭审。“虽然该案审理正值疫情期间,但我们办案‘不打烊’,会依法快审快结,并通过移动微法院将判决结果送达双方。”审理该案的法官谢国斌说。
为确保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两手抓,高新区法院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把审执工作重心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该院积极采取网上立案、微法院开庭、手机端调解及网络查控等服务方式,推进审判执行工作。
在关闭诉讼服务大厅期间,该院处理网上立案9件、邮寄立案申请4件,接通热线电话55通,现场解决问题38件,转办17件。恢复开放诉讼服务中心后,该院又迅速出台诉讼服务大厅的复工预案,确保诉讼服务工作高效有序运行。
除此之外,高新区法院充分运用钉钉、微信等办公载体,多次召开专题部署会、专业法官会议,制定防疫期间办案指标、研究疑难复杂案件办案思路;依托移动微法院,开展线上调解、线上送达、沟通解释等工作;综合运用智慧法院APP,点对点、总对总执行查控系统,确保收案分案不停、查控措施不停。
2月至5月,高新区法院防疫不误办案,办结审执案件2632件,1至3月同期结案率115.27%,居全省第二,员额法官人均结案278件,居全省第一。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高新区法院人始终上下一心,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他们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奋战在审判执行路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担当作为。接下来,高新区法院将持续发挥司法职能,深化司法护航疫情防控工作,毫不松懈守护防疫成果,直至赢得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