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面孔

王侣仁:人生充满了惊叹号

王侣仁(右二)在利比里亚维和期间
王侣仁(右一)在杭州边检站执勤一线

  本报记者 王志浩 通讯员 李翔 

  从高中毕业到英语全优成绩通过联合国官方考核,从外籍船员常规交流到与联合国各级官方代表高端会谈,从一名一线执勤人员到单位负责人……51岁的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杭州检查站站长王侣仁身上,充满了人生的惊叹号。

  抗疫一线的“主心骨”

  1月24日,除夕当晚,杭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接到涉疫航班入境任务:一架国际航班临时调整从杭州入境,该批旅客需接受检验检疫医学排查,请站内检查人员在工作中予以配合,并做好个人防护。

  这是浙江口岸首次直接接触存在疫情风险的旅客航班,王侣仁亲自在执勤现场指挥。

  “当时还处于疫情初期,边检民警该如何应对涉疫航班,如何保障服务,如何进行有效防护,这些问题都是从未遇到过的。”王侣仁记得,当时面对可能感染的风险,其实大家都有点紧张。作为指挥员,他得稳军心、拿主意。

  多方面综合考量后,他凭借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和思路。经过讨论完善,最终,一套完整的应对预案在最短时间内出炉。

  依照预案,13个小时后,航班全部旅客的医学排查工作顺利结束,当场发现2名疑似病患。在后续的隔离医学观察中,又陆续有旅客被确诊患上新冠肺炎。但由于处置得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此后,王侣仁没有放松,又带领骨干民警持续奋战60个小时,第一时间总结工作经验,为后续类似边检勤务做了充足准备,同时也为全国边检民警提供了防疫指南。

  连续70多个小时,他没有离开过一线。

  头顶蓝盔,经历生死

  王侣仁是见过“大场面”的。

  2015年,他主动报名参加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经过层层筛选,他以全优成绩入选,并担任防暴队队长。

  刚到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就遇到了大难题——换防任务。60个人要在两个月内要完成2000余种、32万件物品的搬运工作。“当时没有公路,只能靠轮船货运,如果按照联合国和利比里亚政府的原定计划,光搬运物资就得用两三年的时间。”王侣仁说。“所以我不断跟联合国和当地政府协调,增派船只、车辆、飞机。”

  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辅助的情况下,王侣仁带领队员每天工作20个小时,硬是靠着肩扛手推,在3个月内完成了营房建设。

  维和战场环境复杂而艰苦,王侣仁和队员们数次面临烽火硝烟、埃博拉病毒等生死考验。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他积极探索五色预警机制,创新“135”勤务模式,带领防暴队先后出动警力16821人次,行程53012公里,圆满完成各类维和勤务627批次,妥善应对群体事件16起。

  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各方的肯定:防暴队被利比里亚总统签令表彰,首次被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授予“维和标杆典范”,首次被联合国授予“维和任务区最佳实践奖”。

  “相比这些荣誉,更重要的是,我把140名队员都安全带回了家。”他说。

  勤修不辍的“学霸”

  王侣仁从小就崇拜警察和军人。1988年,高中毕业的他选择了参军。

  当上边检员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他发现,英语对自己的工作十分重要,就决定从头开始学。一个随身听、一本英语书,成为他身边必备的两样东西。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小时看书,每天都会读英文报纸。

  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如今,王侣仁不仅攻下了研究生学历,英语水平更是达到了专业八级,以英语全优成绩通过联合国官方考核。

  这位“学霸”坦言,自己并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靠持之以恒。他说,如今边检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变化、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作为边检人,一定要重视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守住国门。

  从警以来,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5次,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利比里亚总统嘉奖令、浙江边检总站首届“最美边检人”等荣誉,他带领的维和防暴队荣立公安部集体一等功,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维和铁军”称号。


浙江法制报 面孔 00008 王侣仁:人生充满了惊叹号 2020-09-03 2 2020年09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