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多跑一地”的使命担当提升矛调中心建设质效
本报记者 江胜忠 见习记者 朱铁军
今年以来,义乌深入贯彻省委、金华市委关于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部署,按照市级中心“终点站”、镇街中心“主战场”、村社站点“前哨岗”的定位,同步推进市镇村三级矛调中心全覆盖,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一地。
强功能,
把市级中心打造成纠纷化解“终点站”
义乌对标软件、硬件全省“双一流”目标,建成了面积8400平米的义乌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以下简称市级中心),并整合公安、司法等17个部门249名人员入驻中心,设置40个接待窗口。同时,综治、诉讼服务、12309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人民来访接待等7个中心也同步入驻,实现了强强联合。截至目前,市级中心已累计接待群众16278批,化解12423件,化解率达95.4%。
“谢谢你们,帮我们那么快拿到了钱。”前不久,在义乌务工的徐阿姨特意来到中心,紧握着一名调解员的手。原来,她丈夫老刘是当地一家外贸企业员工,在搬运货物过程中不慎摔断腿骨,用工单位以临时聘用为由,除承担医疗费外拒绝其他补偿。徐阿姨来到市级中心寻求帮助,中心随即牵头协调街道、人社、司法等多方力量参与调解,最终帮他们拿到了补偿款。
“每位调解员每月至少要处理20多起案子。”市级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在整合部门调解力量常驻的基础上,他们还吸收了人民调解、医调等专业调解力量及“城市有爱”“家事和姐”等民间调解组织进驻,并联合本土金牌调解电视栏目《娘舅来了》开展纠纷调处。
此外,通过搭建线上解纷云平台,市级中心实现了市、镇、村三级矛调中心视频接访系统线上联通,在线化解纠纷400余起。
抓服务,
把两级中心建成纠纷化解“主战场”“前哨岗”
近日,家住江干村的老人李慧(化名)向江东街道矛调中心求助,称其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街道工作人员调查后发现,老人子女每月均按时给老人生活费,但因工作原因很少去探望老人。于是,调解员将老人子女聚在一起,就赡养一事达成书面协议。这样的调解案例,在镇街矛调中心十分常见。据悉,在义乌,全市81.3%的矛盾纠纷化解都在镇街、村社中心化解,这两级中心已是当地化解矛盾纠纷的“主战场”和“前哨岗”。
“为规范镇街、村社中心运行标准,我们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了各项工作职责。分管市领导也到各级中心带案暗访,筑牢矛盾纠纷化解‘第一道防线’。”义乌市平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方便老百姓化解纠纷,他们还推出了矛盾纠纷“代办员”制度,围绕办小事、化小怨、帮小忙、解小难、惠小利的工作目标,当地各代办员已代办各类民情民访事项9067件。
义乌全市的450个村社矛调站点,全部配备了人民调解员和公安警务指导员,并选派两代表一委员、党员、金牌调解员等组建29支矛调突击队,有力发挥矛盾纠纷排查“前哨岗”的作用。
畅机制,
把多元力量打造为纠纷化解“集团军”
“这么快把问题解决,街道矛调中心办事效率高、服务专业。”近日,面对街道驻点律师,在义乌做外贸出口生意多年的台商林先生竖起了大拇指。原来,林先生此前通过中介购买了一处房产,后因土地所有权问题和原房东产生了矛盾。最终,在北苑街道矛调中心及驻点律师的帮助下,他顺利拿回了购房款。
据悉,在义乌各级矛调中心,除专职调解员外,驻点律师、老党员、各品牌调解室等社会力量已成为各级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外来人口众多的特点,义乌通过“以新调新”“以外调外”等模式,不仅整合全市834家调委会、7个行业性调解组织资源,还发动56个在义商会参与“新义乌人”纠纷调解,组建“义乌商姐”、翻译志愿者等特色调解团队化解商务纠纷。
除了整合力量抓好力量协同、实现矛盾纠纷“联动调”外,义乌还紧扣积案旧案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契机,推动化解171件积案、92件“钉子案”。
“下一步,我们将以市镇村三级矛调中心为载体,从提高人员服务意识入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更好实现矛盾纠纷就近调、联动调、专业调,以‘最多跑一地’的使命担当提升矛调中心建设质效。”市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