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新岸

打造“枫桥式”分监区 将矛盾化解在萌芽

  通讯员 封凌志 吴理顺 本报记者 王春苗 

  如何维护监管安全,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近年来,省第一监狱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基层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创建“枫桥式”分监区,化解罪犯在监内的各类矛盾,践行“法助共富、法护平安”责任担当。

  以艺术修心为引导,点亮心灯

  “感谢分监区的警官们没有放弃我,一直鼓励我好好改造,我才能获得这次减刑……”3月,当罪犯李某君拿到梦寐以求的减刑裁定书时,连连向民警表示感谢。

  李某君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年入监后,认为自己刑期长、身体差(有长期吸毒史)、文化程度低,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屡次违反监规纪律。

  点一盏心灯,才能重燃改造的希望。分监区民警深入分析李某君的成长史和犯罪史,通过一次次促膝长谈,与他逐步建立信任,并鼓励他加入监狱“动漫文化艺术节”展品制作团队,让他能在艺术创作中收获愉悦感和成就感。

  在民警的引导下,李某君的改造步入正轨。2021年,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国际动漫节展出时,李某君对改造生活有了新的期待。这不,梦寐以求的减刑裁定书也拿到了。他说,自己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新生。

  近年来,省第一监狱坚持把艺术修心和矛盾化解紧密结合,赋予大墙“枫桥经验”新内涵,擦亮修心教育特色品牌,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因素。

  以亲情重塑为纽带,解开心结

  2008年,罪犯孙某华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缓,当时他的女儿才7岁。缺席了孩子成长,加之女儿成年后也因犯罪锒铛入狱,这让孙某华一直非常自责愧疚。

  74岁的罪犯张某青,于2008年因犯集资诈骗罪被判处死缓,一同判刑的,还有他的3个儿子,分别在省内不同监狱服刑,张某青特别期望与儿子们见上一面。

  虎年元宵前夕,经过监狱多次努力与协调,上述两个特殊家庭终于通过远程视频会见系统,实现“云”团圆。

  “女儿犯罪,我的责任最大。她服刑后,很少给我来信。但这次女儿敞开了心扉,不再怨恨我。千言万语,我都无法表达对警官的感谢,我一定要用积极改造来回报。”

  “十几年了,最牵挂的是儿子,作为父亲,儿子犯罪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监狱帮我圆了团圆梦,我会积极改造,给儿子做表率。”

  在这次以“安心改造向未来”为主题的特别策划活动上,罪犯孙某华、张某青向民警这样表达心声。

  近年来,省第一监狱在“枫桥式”分监区创建中,以数字化手段畅通罪犯矛盾诉求化解渠道,通过以情暖心、重塑亲情等方式,激活罪犯改恶从善的源头“动力”。

  以普法教育为贯穿,法治正心

  罪犯入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不懂法。近年来,省第一监狱利用“法雨春风进大墙”“枫警大讲堂”“法护你我TA·携法向未来”等系列教育活动,在线上线下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促使罪犯树立遵纪守法意识、监规纪律意识和服刑改造意识。

  罪犯王某力入狱前是法盲,总认为“拳头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也因此犯下故意杀人罪,被判死缓。入狱后,他与同犯矛盾不断,虽经多次惩处,仍对监规纪律置若罔闻。

  王某力有一个儿子,从小缺乏管教,多次被行政拘留,成为拘留所的“常客”。王某力得知后,更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法治正心,既贯穿于教育改造全过程,也需要找准适时的牵引点。今年“两会”前夕,监狱组织罪犯集中收看警示教育片《自毁的新生》,王某力想到自己成长犯罪的历程,也想到儿子游离在犯罪“边缘”,内心受到很大触动。分监区民警敏锐地察觉到,这也许可以成为教育转化王某力的契入点。

  分监区适时组织开展了“悔罪自新·与法同行”座谈分享活动,鼓励王某力以“云端帮教”的形式,为儿子“现身说法”,开展普法教育。

  在民警的帮助下,王某力拿起法律书本,并通过亲情可视电话,给儿子普起法来。情景式的普法教育也深深触动了他的儿子,当场表示要珍惜现在、改过自新。

  2022年以来,省第一监狱通过创建“枫桥式”分监区,调处各类涉囚矛盾诉求70余起,化解率达90%以上,多次收到罪犯和家属送来的感谢信、锦旗,实现了“在更高水平上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的创建初衷。


浙江法制报 新岸 00008 打造“枫桥式”分监区 将矛盾化解在萌芽 2022-05-12 2 2022年05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