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出击” 数字监督立大功

  本报记者 许梅 通讯员 杭检 

  本报讯 74家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的公司,200余家企业无社保缴纳记录、缴税记录,同一地址注册多家公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企业还在运营中吗?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在办理多起同类型刑事案件后,关注到了这一情况。

  几乎同时,“耕地占用税”的问题也困扰着桐庐县检察院的检察官:3000余平方米的耕地未经批准被用于建造旅游等设施,而本来该缴的耕地占用税却一直空缺,类似情况是否在其他地方也存在?

  检察官们就着“冰山一角”一查到底,日前都有了结果。这其中,数字监督立下大功。

  2021年4月,桐庐县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浙江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未经相关部门审批,占用桐庐县某村3000余平方土地,建造旅游设施和其他景观设施,存在非法占用耕地情况。相关部门虽对该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但该公司仍存在未缴纳耕地占用税的情况,涉及漏缴税款6万余元。

  类似情况,难道仅此一例?桐庐县检察院通过对调取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碰撞、分析,建立类案监督模型,将2017年以来涉非法占地耕地案件耕地占用税线索批量梳理移送税务部门,推动开展专项整治。至2022年3月,已追缴税款及滞纳金450余万元,督促拆除违法建筑1万余平方米,收回被占用耕地3万余平方米,复垦耕地3.5万余平方米。

  在此基础上,杭州市检察院以上述耕地占用税专项监督为实践样本,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专项行动,发现监督线索23条,推动追缴耕地占用税税款及滞纳金5200余万元。

  从桐庐县至杭州全市,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内及时发现违法占用耕地、毁林种茶、污染河道等情况?杭州市检察院借用“黑科技”的力量,在该院“数智魔方”开放式信息研判监督平台上,检察技术人员借助卫星遥感地图和智能视觉技术,对某区域的影像进行多时间点地物识别和对比,构建“卫星遥感+智慧检察”监督模式,实现主动式全域国土资源情况核查。

  有了“黑科技”的监督守护,检察机关对违法占用耕地、林地等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行为,实现了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出击”的转变。截至目前,杭州全市共通过检察监督复垦复绿耕地近50亩,补办手续120余亩,清运渣土1000余吨,一些地方还出台了沙石资源管理整治意见,推动了沙场行业整治。

  而拱墅区检察院在发现问题后,对近一年内办理的涉虚假注册公司案件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出虚假注册公司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共性特征”,与市场监管、税务、人力社保等部门进行数据碰撞,发现虚假注册公司及其关联公司300余家。拱墅区检察院随后与区法院、公安、市场监管、司法局等单位协调,推动破除数字壁垒,实现数据共享。经检察机关监督并推动专项治理,相关部门对已查明的虚假注册公司吊销营业执照,对无社保缴纳记录、无缴税记录等异常企业列入重点管控名录。

  杭州市检察院在杭州全域率先启动数字监督集中专项行动,摸排市域内为实施犯罪提供帮助的虚假注册公司3000余家,启动强力整治。随后,省检察院在全省部署“净化空壳公司”专项行动,依法打击惩治注册空壳公司实施违法犯罪活动,聚力共护营商环境。

  除了通过大数据赋能开展耕地占用税、虚假注册公司专项监督外,去年以来,杭州市检察院以全国首家检察信息情报中心为平台,不断开拓新的数字化法律监督场景,以数智检察提升办案质效、增强监督刚性、推进社会治理。


浙江法制报 要闻 00002 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出击” 数字监督立大功 2022-05-23 2 2022年05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