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无声的书面庭审
通讯员 陈依涵
本报讯 近日,瑞安市法院塘下法庭第五审判庭进行了一场无声的“纸上调解”,聋哑当事人拿到调解书后,主动与经办法官合影并表示感谢。
2021年前后,施某向工友陈某借款25000元,但一直未按时还款,陈某便诉到了塘下法庭。
案件受理后,由于原被告均是聋哑人,法庭送达人员特别加以关注,开庭前多次电话联系被告,但均未接通,此后到被告户籍地寻找也未果。送达人员于是寻求被告户籍地塘下镇鲍垟村“共享法庭”工作人员的帮助。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送达人员终寻到被告,并完成应诉材料的送达。
为方便沟通,送达人员添加了施某的微信,并耐心告知其相应的法律程序、需注意的诉讼节点,保障其诉讼权利。
案件进入审理阶段,双方当事人均没有请律师,子女也不在身边,因不擅长使用电子产品,多次错过约好的调解日期。
“我们首先想到给他们请个手语老师,但受疫情影响,瑞安的手语老师不是没有时间,就是人在外地来不了。我后来联系到一位原告朋友,请他帮助传达。”经办法官薛远芳表示。
开庭当日,双方当事人均来到现场,法官采取书面方式开庭,明确案件事实与争议焦点。
庭审中,法官清晰的逻辑与耐心的“说理”,获得双方当事人频频点赞。这场无声的庭审历经两个小时,最终双方达成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法官现场制作调解笔录,便于双方当事人核对确认,随后制作民事调解书直接向双方完成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