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一件事”力克执行难
本报记者 余春红
5月27日,温州某电器公司门口。一台小型打印机、一台手提电脑,往警车引擎盖上一放,乐清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彭晓青便开始了现场办公办案。他将刚刚在被执行人温州某电器公司拍摄的设备照片通过“智慧移动执行”上传到办案系统,随后现场打印执行裁定书交给被执行人,当场便顺利查封了这家公司的设备,并提交拍卖。
如此高效查封被执行人财产,得益于乐清法院创设的“智慧移动执行”系统。该系统创新推出移动外出执行、数据整合共享和多跨协同事项处理,执行法官即便在路上也能随时随地办案。
“智慧移动执行”场景应用,只是浙江法院以数字化为抓手破解执行难的一项探索。在打造“全域数字法院”的改革中,浙江法院近两年来深入推进执行“一件事”综合集成改革,为破解执行难提供了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从而构建起办案最公、用时最少、老百姓司法获得感最强的浙江法院执行新模式。
问题导向 破解财产处置变现难
查人找物难,被执行财产变现处置难,是执行难在司法实践中的一个个具体难题。
“仅仅一个不动产的拍卖处置,就要涉及评估等第三方机构,还可能会涉及税务、不动产登记部门等其他多个部门的协助。”诸暨法院执行局实施科科长周佳艳说,以往处置这类财产,执行人员免不了要“登门临柜”查找财产,开展调查,甚至是求人求部门办事。
以问题为导向,不动产司法处置“一件事”改革因此成为执行“一件事”改革的切入点。
2020年4月,诸暨法院在浙江高院的统一指导和部署下,协同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税务局等多个部门,率先试水数字化改革,依托“智慧执行2.0”系统,构建“不动产司法处置子场景”。
“拍卖不仅妥善处理了我的厂房还了债,还保住了我的房子。”近日,被执行人蒋某特地来到诸暨法院执行局,送上一面锦旗。
蒋某名下有工业房地产和私人房地产各一套,房产评估价为1800万元。按以往的司法拍卖流程,扣除约200万元的交易税后,还不够偿还蒋某欠下的2000万元债务。但是通过“不动产司法处置一件事”子场景应用,法院对蒋某的工业房地产的权利瑕疵等状况进行“一门联审”,查清了权利瑕疵状况并进行公示。最终该工业房地产以235%溢价率成交,实现了债权的足额清偿,蒋某的唯一住房免于被执行。
司法拍卖是执行财产重要的变现方式,但处置过程因涉及部门多、环节多、程序复杂,司法拍卖房产评估价和成交价往往低于市场价,成为执行财产处置的现实难题。“不动产司法处置一件事”子场景应用上线后,“一网共享”连接19家司法拍卖事项执行协助单位,破除信息壁垒,“一门联审”破除司法拍卖标的物“带病”隐患,“一窗受理”简化司法拍卖买受人办理手续流程,一次办结全部司法拍卖相关事项。财产变现的老大难问题逐步迎刃而解。
2021年9月,该场景应用在全省法院上线运行。
目前,全省“不动产司法处置一件事”应用线上查询反馈率达85.8%、查(续)封成功率达93.2%、解封成功率达97.2%,通过“一门联审”机制线上发起拍卖前联合审查累计12101次,联审完成率达91.9%;经联审后拍卖处置成交5865件,金额达154.6亿元,拍卖用时减少40%;当事人经“一窗受理”申请办理权属证书2846件,平均办证用时由原来的20天缩短至2天,最短用时1小时。(下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