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未成年人隐私信息 须加强保护

  李万祥 

  依法保护罪错未成年人的隐私,与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一样重要。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出台《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办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举措,力求全面有效,做到“应封尽封”,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综合司法保护,体现关怀温暖。

  继治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网络充值、直播打赏等之后,“两高两部”出台的这一政策是我国关于未成年人隐私和网络保护的又一新举措。法律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依法处罚后,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不得歧视。此前有不少案例中反映,罪错未成年人因犯罪记录失密造成就业难、入学难,源头就是由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管理不当、信息泄露等。这种对涉案未成年人的不公对待,不仅使其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而且可能会再次滑向犯罪深渊,使教育、感化、挽救的全部努力归零。据司法机关统计,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超过8万人、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逾15万人。这恰恰表明做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的重要性。

  在政府信息公开等行政、司法履职过程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不容忽视。不仅涉案未成年人的立案文书、侦查文书、宣告无罪、接受专门教育等案件文书材料要按规定予以封存,而且有关未成年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也要实行依法有效保护。然而,有的部门、学校和平台却并不当回事。此外,有的家长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分享亲子生活的美好时光,看似晒娃晒生活,实则存在未成年人隐私和信息泄露的风险。比如,某网络平台曾被曝泄露未成年人隐私及审核漏放问题,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被依法予以处罚惩戒。

  加强未成年人信息保护,要把握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治理的平衡。目前,从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到相关行政管理规章,已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落实落细加强监管,进行专项治理。2021年6月1日,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施行,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以及隐私和信息保护作出专门规定。针对网络保护及个人信息保护等侵犯未成年人公共利益重点领域案件,以及涉点播影院、电竞酒店、剧本杀等新兴业态领域案件,最高检还发布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以案例引领法治进步。

  罪犯前科的“标签”和“污点”,可能毁掉一位少年的一生;亲子生活的美好记录,可能变成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一时疏忽大意,会让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破圈”而出。更好维护未成年人权益,要打防并举、多元治理,着重完善机制制度,探索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监护人同意等机制有效落地。通过以案释法、普法教育,加强引导青少年树立网络安全观,从源头管控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让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


浙江法制报 要闻 00002 未成年人隐私信息 须加强保护 2022-06-07 2 2022年06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