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防群治为交通治理织密安全网
本报记者 许金妮
夜幕降临,当人们脚步匆匆往家里赶时,有人却全副武装出门了,他们穿着志愿者马甲,戴着红袖章,行走在大街小巷,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
在山区海岛,当偏远地方发生简易交通事故,无需等待交警,就近的网格员就会赶到,在交警的远程指挥下做好处置。
在乡镇农村,各地有效整合力量资源,实现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交通安全综合治理。
……
近年来,浙江交管部门抓住“枫桥式交警中队”创建契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警民联动、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已成常态。
发动社会力量
磐安县盘山交警中队的辖区内有20条隧道。县内唯一的国道和其中两条省道都穿过此处。
“有时我们处理一个事故,要来回开2个小时山路。”中队民警说,很多时候,队里的3名民警和10名辅警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在赶路上,交通管理难度很大。
近年来,中队成了当地交通管理的“样本”。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原来,中队动员群众组建了一支山城管事员队伍,并对他们作简单培训。
有了这支队伍,中队的日常工作变得更为顺利。遇到简易交通事故,民警只需远程指挥山城管事员,便可处理。另外,当山城管事员发现交通安全隐患时,会积极与民警沟通、处理。“不仅大大节省了警力,也提高了治理效率。”中队民警说。
事实上,在浙江,各地交管部门已组建庞大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交通管理中。热心的广场舞大妈手持喇叭,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学生家长加入群防队伍,维护校门口秩序;公交车司机戴上红袖章,协助指挥交通……各方点滴力量的汇聚,为浙江交通安全筑起坚固的屏障。
加强部门合作
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浙江的交通治理有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交通形势,光靠交警带着群众“单打独斗”的“老套路”已经过时,想要确保交通状况良好运行,还得把相关职能部门拉入“群聊”。
在玉环市交警耿德富的微信里,有一个“大麦屿街道交通管理微信联动群”,他负责管理的辖区,在多方努力下,将街道、路政、路灯所、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加入到联动队伍中。
“护栏坏了,尽快修复。”
“已修好。”
“路灯不亮,检修人员尽快落实。”
“已落实。”
……
联动群里没有过多的闲话,达到了“问题一经发现,各部门一呼百应”的效果。
在长兴,交警大队与保险协会开展共保体试点——“警保合作”,首推轻微事故快处机制,整修规范界面警务站,事故处理民警与保险公司查勘员在城区事故快处点网格化调处事故;在杭州,交管部门联合浙江省急救中心、杭州市卫健委和七大省市级重点医院,开展“警医合作”,通过建立全市交通事故救援绿色通道,完善道路交通救援救治体系……
抓好农村治理
相比市区的交通治理,城郊和农村的治理难度往往要大上不少。
近些年农村道路建设不断加快,马路越来越宽,汽车越来越多,闯红灯、逆向行驶、骑电动车不戴头盔等行为比较常见。
隐患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隐藏在村民身边。只有越快排查清理,百姓才会离安全越近。
为构建农村交通安全共治格局,浙江交管部门试着将乡镇交通安全治理纳入对市、县两级政府的平安考核,在乡镇一级推动落实伤亡事故领导干部“到场制”。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机制,推动乡镇建立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依靠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有效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在基层实现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交通安全综合治理。
在浙江乡镇,目前已广泛建立乡镇交通安全管理站、农村交通安全劝导服务站,推出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员、农村交通安全劝导员“两站两员”机制。在此基础上,还建立驻村、驻社区、驻企业的交通治理站,作为“两站两员”机制的升级和拓展版,根据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情况,对村、社区、企业进行“红黄绿”赋色管理和精准宣教,有效推动乡镇政府属地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杭州萧山瓜沥镇曾是道路治理的“老大难”区域,但在专班的努力下,短短几个月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意识变强了,事故发生率下降了,我们的工作有了成效。”民警说。
在“枫桥式交警中队”的创建过程中,群防群治、齐抓共管早已成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法宝,推动着平安建设,也让群众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