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深一度

2个多月清出400多吨废弃农用覆膜

温岭:让田间的“白色污染”换一个“活法”

回收后制成的塑料颗粒
等待被送往工厂的废弃农膜
工人在地里捡拾废弃农膜

  本报记者 张宇洲 通讯员 陶晨 

  近日,温岭田间地头,一场针对废弃农用覆膜的回收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无论埋在多深的土里,亦或藏在某个隐秘的角落,我们都要找到它们!”温岭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莫云彬的一番话,表明了当地解决农田白色污染这一老大难问题的决心。

  温岭市自然资源优厚,农业发达。商品化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膜。以特产麒麟瓜为例,果农在播种前会在地上铺上农膜,达到节水、灭草等目的,从而提高西瓜产量。而当西瓜收获后,农膜便失去了再次利用的价值,很多时候会被果农丢弃一边。

  “履职过程中,我们发现田地、沟渠、生产道路两旁都堆积着废弃农膜,未及时回收。针对这一问题,今年3月,我们全面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专项监督行动。”温岭市检察院员额检察官庄巍介绍。

  用一茬就得换的覆膜

  眼下,正是温岭市滨海镇东片农场西瓜、甜瓜的收获季节。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农场最忙碌的不是摘瓜人,而是穿梭在田里的工人们。

  “每年栽种瓜苗之前,我们都会铺上农膜,一来可以避免杂草抢养料,二来可以避免果子直接和土壤接触。”老王是农场的工人,他说农膜的使用确实给农民带来便利。不过他也犯愁,因为面对大量的废弃农膜,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

  “有些换下来就堆在那,还有的农户就直接放在地里不管了。”这一问题不单单在温岭,在其他很多地方也同样存在。而散落在农田的塑料膜,据报道需要200年才能自然降解,有的农民直接将其焚烧,更是污染了空气。此外,农膜积在土壤中,还会导致土壤结构层次发生变化,土壤的水分运送受阻,引起土壤板结等问题。

  为此,温岭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组织工人对全市农田的废弃农膜进行规范回收。“今年4月,温岭市检察院向我局制发了一份检察建议,建议中提及多地存在农膜散落农田的问题。”莫云彬说,这引起了该局的重视。为此,他们制定了整改方案。

  “针对历史遗留问题,一开始我们只能雇佣人工清理。”莫云彬表示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由于之前没有规范化回收农膜的措施,农膜在地里埋藏很深,有些甚至堆积在河道,需要‘地毯式’排查。”

  好在“挖地三尺”的工作有了回报。从今年4月初到现在,温岭市已经从4个乡镇清理出400多吨废弃农膜,如果完成全市的清理工作,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1000吨。

  收一下还可以再利用

  收集起来的数以吨计废弃农膜,会被统一运送至当地一家颇具规模的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经过清洗、筛选,再作他用。

  农膜成分多数是聚乙烯类化合物,一些品质比较好、自然分解程度低的农膜,被清洗、粉碎后,通过热熔等工序,变成再生塑料颗粒,经再加工又会变身为日常所用的塑料板凳、塑料垃圾桶或者其他生活用品。

  而另一些质量较差的农膜,清洗后也会被筛选出来,切割成符合标准的细小颗粒,被运送至当地火力发电站,充分燃烧用于发电;而产生的气体经过系统过滤,符合环保要求后进行排放。

  解决这些废旧农膜问题,温岭下了大手笔。“经初步计算,处理1吨的农膜大概需要4800元,这些老百姓不必掏钱,都是政府买单。”莫云彬介绍,这一举措也得到当地农民的赞许。“可算是解决了我们多年的困扰,都知道丢在田里不好,可是我们也找不到合适的处理办法啊。”老王还说,看到有人在收集废旧农膜,不少农民也会自发把地里的农膜收拢起来集中处置。

  清一次不是最终目的

  集中大规模清理历史废弃农膜的存量,是温岭“百日攻坚”的起步。将废旧农膜回收加工逐步纳入全市一体的再生资源体系,提供农膜统一集中回收处置的温岭模式才是最终目的。

  “当历史存量清理完毕后,我们将按照‘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回收。”莫云彬说,今后新产生的废旧农膜需要农民及时拾捡后自行清除杂质泥土,并按照要求堆放、送至回收点。回收点对农民送来的农膜按应收尽收,支付农民一定费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此外,对农民姓名、居住地、农膜类型、重量和覆盖面积等具体信息做好实名登记。

  收集的废旧农膜则按具体情况在工厂进行处理。据了解,温岭还将探索实施闭环管理措施,利用农资经销数字化平台,建设回收利用综合管理平台,对回收过程全程进行信息采集,逐步建立数据可溯源、责任可追究的闭环管理制度和农业投入“进-销-用-还”全产业链的责任共担机制。


浙江法制报 深一度 00007 温岭:让田间的“白色污染”换一个“活法” 2022-06-28 2 2022年06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