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网约车接连报案
检察官发现“猫腻”
新能源网约车接连报案
检察官发现“猫腻”
本报记者 高敏
通讯员 刘学博 孙琳洁
本报讯 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报案理赔,保险公司发现了异常。经数据调查,仅2021年,该保险公司新能源电池包的车险赔付就高达近百万元,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到底是巧合还是人为?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搭建起“新能源网约车电池包诈骗”类案监督模型,通过发挥数字化监督优势,挖出了一批涉新能源网约车新型诈骗案。日前,该院对包括王某某在内的40余名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分层处理,追赃挽损近60万元,有效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也为行业推进规范化管理指明了方向。
2019年,小胡为了赚取生活费打算去跑网约车业务,碍于囊中羞涩,没车的小胡向宁波某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租赁了一辆新能源汽车,期间还熟识了负责租赁业务的王某某。刚开始运营那段时间,小胡收入颇丰,但好景不长,生意迅速走向下坡路,小胡不得不另谋出路。他向汽车租赁公司申请了退租事项,就在退车检测期间,租赁公司发现出租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有破损,需承租方赔偿或自费维修。
面对高额的维修费,小胡找到负责租赁业务的业务员王某某,寻求解决办法。王某某给小胡“支招”,利用虚假保险事故骗取保险理赔款来免费进行电池更换。
在王某某的“指点”之下,小胡故意制造了一起石头剐蹭汽车底盘的单向交通事故,骗取保险理赔款2万元。无独有偶,另一个新能源汽车承租人沈某,也在王某某怂恿下如法炮制,同样骗取到保险理赔款2万元。
经过数据分析后,保险公司怀疑该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存在串通租车人骗取保险赔付的情况,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受理案件后,海曙区检察院发现通过制造事故进行电池包免费维修更换的情况不在少数。承办检察官举一反三,通过与公安侦查人员同步阅卷,同访保险公司、第三方调查公司等方式延伸收集线索,调取近三年来赔付的新能源汽车单方事故记录、机动车登记信息、某汽车品牌的维修记录等数据,搭建起“新能源网约车电池包诈骗”类案监督模型,并成立以检察长挂帅的专案组跟进侦办进展,通过数据碰撞筛选出嫌疑人员70人,并根据证据核查依法监督立案了一批刑事案件。
近日,海曙区检察院依法对教唆网约车驾驶员骗保的汽车租赁公司业务员王某某等人提起了公诉,法院也依法作出了判决。而另外涉案的30余名网约车司机因各自犯罪的情况不同,且大部分人系偶犯、初犯,主观恶性不深,且诈骗金额相对较小,能自愿认罪认罚,积极退赃退赔,海曙区检察院综合权衡案件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落实分类分级处理,经听证评议一致同意对犯罪情节轻微的30余名网约车驾驶员(包含小胡在内)作相对不起诉处理。同时,该系列案件已追赃挽损近60万元,有效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为有效解决新能源网约车系列诈骗案的根源问题,海曙区检察院同时对涉案的保险公司、新能源网约车租车公司、车辆维修公司提出了检察建议,并积极联系市银保监局、市公路运输管理中心等部门,推动成立网约车行业协会,建立新能源网约车租车公司属地备案制度,有效助力新能源网约车租赁市场的法治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