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性读书与生产性读书
王立
依我的认知,读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消费性读书与生产性读书。前者是指翻书前未曾有特定的目的、专门的问题,纯粹作为与看电影、玩游戏、唱K一样性质的娱乐消费行为,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放松。后者则相反,在翻书前就带有强烈的目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高度约束的、结果导向的生产行为,从本质来讲,这是一种劳动。
前者有个别名,叫“阅读”。后者也有个别名,叫“查资料”。搞清楚这个分类十分重要,可以解决诸多似是而非的问答疑惑。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这是个伪问题。读书有用,又无用。
问这个问题的人,大体上指向的不是那些技术性的专著或教材。他问的是,读那些历史人文社科类的“闲书”,到底有什么用?
对一般人而言,除非你以读书写作为业,读“闲书”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并没有太大的用场;但读书作为一种消费活动,却是“有用”的紧。
消费性阅读没什么用,只是纯粹的获取愉悦感。你不会去问这种消费性的阅读到底有什么用?好比你去吃个大闸蟹,不会去问你为什么要吃大闸蟹、吃大闸蟹到底有什么用一样的道理。好吃本身就是目的,终极目的。
退一步讲,消费性阅读能让你见识到你的直观经验无法触达的更广阔的世界,让你成为更好的你。读书其实就是与人对话,是一种社交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句话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儿。读书是与作者对话,旅行是与风土各族人对话。但人“行”范围有限,读书与思想却可遨游。
人生不能总是在成长,也须有浪费,有消遣,有无用之用。给自己个目标,多读几本消费性书籍吧。
读书记不住怎么办?
有学生问:老师,我很喜欢读书,可是很多读过的书内容都记不住,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遇过无数次。每次我都会说:除了考试之类的生产性读书之外,读书其实是不需要记住什么的。每读一本书,实际上都是在与一位作者对话。一本好书,背后就是一位智者。与智者对话,你不需要记住他说了什么,而是需要关注你被他启发了什么。
读书是一场思维游戏,在阅读中你会出现无数思维火花。如果你非要记点什么,那请记下你刚刚想了什么。记的,其实不是书里的内容,而是你自己的思维印记。
被一个又一个的智者启迪、冲刷过的大脑,必然会留下些什么。可能是一些痕迹,可能是一些纹路,可能是整个结构的改造。不论如何,忘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反应。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说,教育中真正有用的东西是你忘了之后还能记得的东西。
是的,留下来的那些东西是你的了!
所以消费性读书根本不需要记忆,需要的是脑力激荡。而生产性读书也不需要强记,更重要的是检索与梳理。
书架上的书
是否一定要读完?
夫人常常想一把火烧了我的书,理由是:书架上的书你到底有没有读过?买那么多书,堆着积灰呀?女儿也常问我:爸爸,那么多书,你都读完了吗?
我有些心虚,又有些理直气壮。
心虚,是因为确实有很多书连塑封都没拆过。这些书大多是消费性书籍。
理直气壮,是因为我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书”,而非“读书”。那些生产性专著买来不是看的,而是查的。生产性读书,怎么能强求我把所有书都读完呢?
在书架前徘徊良久,非常仔细地看了看书架上我的生产性书籍、消费性书籍到底占比几何?发现前者很多,但后者也不少。
曾有数次,我发下宏愿: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将书架上的那些纸质书彻底浏览一番,然后扔掉那些烂书,从而解放我那可怜的书架,给我和孩子们的新书腾出足够的空间。
但这个计划屡次破产。
原因很简单。当我每次一头钻入书架,便会发现原来书架上有那么多的好书在等着我临幸?!然后不自觉地便抽出几本好书阅读起来。然后发现,一晃几天过去了。而且,这几本书写的这么好,怎么可以阅后即扔呢?留着!
接着,继续找坏书。继续被好书吸引。继续不愿扔书……扔书计划寸步难行。
消费性书籍舍不得扔,生产性书籍也舍不得扔。哎。
朋友们,不要因为读书无用、阅后即忘、书读不完而烦恼。你该关心的是,在消费性读书时,是否有享受到美好的思辨愉悦?你该焦虑的是,在生产性读书时,有没有调动自己全部才华解决了真问题?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法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