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就业如何远离法律风险,这个论坛给出方案
本报首席记者 许梅 通讯员 李雪蕾
本报讯 毕业季即将来临。大学生在走出象牙塔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中,该如何远离法律风险?5月7日在杭州市钱塘区举行的“大学生创就业刑事风险防控”研讨会给出了方案。相关部门、高校、民营企业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涉大学生创就业法律风险的积极预防、相关犯罪行为的司法应对等展开对话。论坛上还成立了“大学生创就业法律指导联盟”,提升大学生法治保护合力。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分析近两年112份裁判文书发现,大学生创就业犯罪涉及罪名多元化,以诈骗罪为主,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大专学历占比最高,网络创就业成为犯罪重点领域。而另一份研究则提出,涉大学生创就业犯罪以电信网络犯罪为主,集中在电信、金融、互联网科技等行业,有较强的互动性、隐蔽性。
要减少类似犯罪,专家学者分析认为应提升大学生创就业能力和扶持力度,提高对创就业信息平台的监管力度,加强法治教育等。
杭州市钱塘区是浙江省首个省级新区,也是华东地区最大规模高教园区所在地,集聚14所高校25万师生,每年有超过5万名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近年来,钱塘区倾力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生态示范区,建成校友产业园3个、市级以上大学生创业空间17个、产业学院28个,去年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超8万个,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3.25万人。
为护航大学生走稳创就业之路,钱塘区与区内14所高校共建普法联盟,建立健全一站式、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工作体系,其中由钱塘区检察院牵头打造的“法治第一课”,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全周期不同阶段量身定制法治课程,近年来开展特色法治宣讲50余场、受众5.1万余人。此外,创新开设的“钱塘检察法律超市”,以“线上+线下”方式帮助近千名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创业中的“法律隐患”。
据了解,新成立的“大学生创就业法律指导联盟”实施“1+9+14+N”组织架构体系,即以“稳就业”为“1”个核心目标,由钱塘区检察院牵头,联合区内“9”家单位及平台、“14”所高校就业处、“N”个优质企业共同组建,协同联动提供就业法律指导,多措并举扶持大学生初创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