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新闻

“三能榜样·最美浙警”巡回宣讲活动走进浙报集团

不少听众几度红了眼眶 有感动有共鸣更有激励

  本报记者 陈毅人

  宣讲台上,感人的故事直抵灵魂深处,聆听者潸然泪下,掌声久久不息。

  6月16日上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国际会议厅气氛热烈,由浙江省公安厅主办的“三能榜样·最美浙警”巡回宣讲活动在这里举行。

  宁波余姚民警房敏杰、温州民警应颂书、嘉兴民警葛延昌、绍兴民警黄金波、温州鹿城民警周扬、舟山定海民警林剑(由他人代讲)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很感动,到现在我的心情还难以平复。”走出会议厅,浙江日报编辑中心的陈昱志告诉记者。民警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浙报集团员工,不少人红了眼眶、几度哽咽,有感动,有共鸣,更有激励。

  他们,一直在奔跑

  三都岭隧道是一条连接浙闽两省的高速交通要段,也是“奔跑哥”——温州市公安局高速交警支队民警应颂书“奔跑”的起点。

  该隧道道路较窄,车流又多,一旦发生事故,警车无法驶入。驻守在这里的应颂书,每次都奔跑出警,从发现事故到到达现场,往往五分钟内完成。去年,一名驾驶员突发疾病报警求助,应颂书一路狂奔到现场,不停大喊,拍驾驶员肩膀、掐人中……最终争取到宝贵的“黄金时间”。

  绍兴市公安局涉网犯罪侦查支队民警黄金波也一直在“奔跑”。作为反诈基层民警,他常常抢先一步准确定位潜在受害者,实施精准拦阻,阻在“成案”之前。他说:“每一次平台预警后,我们都会奋力冲刺,跑到受害者面前的速度,要快一步,再快一步!”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民警一次次全力奔赴、挺身而出,才将危难降到最低。”浙江日报党刊摄影记者郑景怀从民警的事迹中找到共鸣——“奔跑”也是记者最美的姿态,“做好新闻就要不断‘奔跑’,走到一线扎根一线,才能更加接近新闻源,捕捉到最动人的瞬间。”

  他们,拥有一双妙手

  屏幕上的凶案现场,即使打了马赛克,一些听众仍捂住眼睛。但对于嘉兴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葛延昌来说,这就是他真实的工作场景。

  回忆起2009年初次直击命案现场,葛延昌说自己也受到心理冲击,因为和学医时接触的教学课堂完全不一样。“师父教导过,倒在血泊中的那具尸体,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更是一个人,他是怎么死的、有什么隐情,就靠我们替他说话了。”这让葛延昌对法医有了更深的思考,“如果我们不替死者说话,那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就彻底失声了。”

  带着“为死者言”的信念,葛延昌每次现场勘验都投入最大心力。十多年来,他勘验上千个现场,检查了1400多具尸体,参与命案侦破400余起,在蛛丝马迹中挖掘线索,还原真相……

  “抽丝剥茧、细致入微,葛延昌的事迹让我感动。”潮新闻记者王好说,新闻工作也是一项细致活,“榜样的力量将鞭策我在新闻事业上不断前行”。

  他们,从不畏惧

  舟山市公安局定海区分局民警林剑因救人被重度烧伤,至今无法长久站立,他的故事由派出所民警胡哲昊宣讲。

  虽然在不少场合讲了很多次林剑的故事,但回想起四年前的那一幕,胡哲昊还是哽咽了。

  2019年9月,林剑接到了紧急电话,有人要点煤气自杀。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警戒隔离、疏散群众,大喊着,“退后,退后!”但当事人已经失去理智,右手不停挥舞着打火机。林剑一个箭步上前,冲进屋内准备关煤气救人。就在这时,“轰”的一声巨响,林剑、当事人等全被掀翻,现场浓烟滚滚、一片狼藉。

  屏幕上,几张关于林剑的照片让人泪目——全身缠满纱布,手臂和大腿缝合了200多针,一身藏蓝警服被烧得破碎……

  胡哲昊曾问林剑,有没有后悔过?林剑却笑着回答,有什么好后悔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的选择依然是向前冲!

  无畏无惧、敢打敢拼,这便是警察的本色。

  从警28年的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区分局民警周扬,身上至今还有1处枪伤、11处刀疤,缝过142针;在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余姚市公安局民警房敏杰收到过黑恶势力扬言报复的恐吓……但,他们从未怕过。正如房敏杰所说,“身穿警服,我们无所畏惧,再难,也要干下去!”

  扎根公安线多年的浙江日报记者施力维,在采访中见证并记录过很多警察勇敢与无畏,“在我看来,他们并不是真的不害怕,而是以这份职业的责任与使命选择了勇敢前行,这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当天下午,巡回宣讲活动还走进浙大紫金港校区,与学子面对面交流沟通。


浙江法治报 新闻 00002 不少听众几度红了眼眶 有感动有共鸣更有激励 2023-06-19 25873362 2 2023年06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