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泉怀古
文徵明《携琴听泉图》 |
李崇
北宋宝元二年(1039),时任越州知府的范仲淹,在州署附近的山岩间发现了一口废井,修整之后,井中泉清色白、味之甚甘,范仲淹将其名为“清白泉”,借以表明自己“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从政之道。从此,绍兴府山南麓,有了一只醒着的眼睛,凝视千年。
泉是地下涌出的水,是水流的源头。天然泉眼多隐于山林岩间,古时文人墨客普遍将山泉、林泉作为清幽淡泊的意象入诗入画。
泉之形,动则洒脱,静则超然。泉是活的,具有喷涌而出滔滔不绝、往而不复的特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个“泻”字,描绘出泉水从天而下的飞洒情状。泉又是静谧的,与山、林、石、潭等共同生成隐于山水、归于田园的意境。诗人王维喜用泉这一意象来体现山居生活的幽寂意趣,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悦石上兮流泉,与松间兮草屋”等,勾勒出一种淡泊超脱的心境。
泉之声,时而叮咚,时而呜咽。微风凉夜,独坐听泉,泉眼汩汩的低鸣声,湍流击石的碎玉声,悬泉飞瀑的惊涛声,洄流穿岩的呜咽声,叠荡交织,融入恬静、激越、忘我等多种心境,渐成文人雅致。
泉因其洁净,常被冠以清雅高洁、坚守自持的内涵。杜甫有诗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苏轼也有“皎皎岩下泉,无人还自洁”的诗句,都诠释了泉水生性高洁、始终如一的内核,这与官员清正廉洁的品格一脉相通。
古时将泉与廉紧密结合的故事不胜枚举,除了范仲淹的清白泉,还有柳宗元的愚泉、周敦颐的廉泉等。我近距离感受廉泉,还是在浙江嵊州的崇仁镇。
走进崇仁古镇中心位置的玉山公祠,映入眼帘的是一清一浊两口乾坤缸,清缸象征着清廉,浊缸抨击着贪婪,讲述着“小缸大乾坤,清浊要分明”的哲理。走出玉山公祠,向北走上百米,便能看到一口近六百年历史的明代古井。听古镇居民说,相传这口井因泉水澄明清澈、一尘不染,逐渐成了廉洁的象征,明代远近官绅上任时都会赶来取水引用,来表达坚守清廉的志向。
与廉泉相对应,还有“贪泉”。史载,广东南海的石门镇曾有一口“贪泉”,传说饮用贪泉的人,即使清廉之士也会变得贪得无厌。但东晋时期吴隐之操守清廉,不信邪,他上任广州刺史之际,豪饮贪泉水,并放歌抒怀:“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之后为官24年,仍“清风肃然,老而弥笃”。可见贪欲如何不在外界,全在内心,饮下贪泉仍清廉一生的吴隐之让贪泉的污名被彻底洗脱。
寒泉清见底,浑不染尘埃。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言:“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泉眼无声,涓涓不息。欲行远,必正其源泉;守清廉,必不易初心。
(转自《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