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被损展品的警示意义
静子
馆藏展品被损坏,怎么办?前段时间,一名男子在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参观时掰断枪鱼标本的肋骨,引发广泛关注。近日,馆方决定不修复被损坏的展品,而是将其做成“文明观展教育”展位。据悉,这是全国首个“文明观展教育”展位,旨在通过此举呼吁游客文明观展、爱护展品。
原样展出,是为了更深的铭记、更好的参观。试想这样一幅画面:偌大的枪鱼标本透出清晰的结构、精美的纹理,给人一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之感,然而被人为掰断的一小段肋骨成为败笔、格外刺眼。两相对比,更显爱护展品的重要与迫切。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馆方的怜惜与无奈,亦更能明白其良苦用心。
今年暑假,文博游备受热捧,但不少乱象也伴之而来:常出现在“打卡式观展”中的“霸照”行为严重影响其他观众的体验,一些家长视博物馆为大型“遛娃”场所、任凭孩子嬉笑打闹,更有大吵大嚷的讲解员破坏观展秩序……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众多游客就是这所学校的大学生,一言一行都折射出其道德的高度、修养的深度。在本应守护文明、传承文化的地方,部分参观者竟以相反的姿态给文明“减分”,着实不应该。
“为什么不用玻璃罩将标本保护起来?”“为什么不驱走那些大吵大嚷的游客?”……出于对不文明观展行为的愤慨,不乏热心网友为博物馆建言献策。需要指出的是,广大网友的建议虽有一定道理,但博物馆也有自己的使命与坚守。比如,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之所以采用开放式展陈,是为了让游客清晰地观察每个标本的结构细节,以更好提升科普工作的效果。标本制作不易、藏品展出不易,博物馆的这份可贵真心同样不易。唯有以文明的素质回应先进的开放理念,以礼貌的观展行为回馈贴心的办展服务,才能更好实现博物馆与游客的“双向奔赴”。
必须承认,为营造与维护和谐的观展环境,既离不开游客的自我“软约束”,外部的“硬约束”也不可或缺。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文明参观须知》明确提到,未经批准,禁止进行讲学、表演、采访、商业性拍摄、自媒体直播、录播等非参观活动。再比如,近来媒体屡屡曝光破坏展品或者文物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教训不可谓不深,警钟不可谓不响。从这个角度看,唯有引以为戒,才能实现观展逛馆更文明。
方寸之间览千年,方寸之间见文明。随着国庆假期的临近,博物馆等一众文旅单位势将再迎一波热潮。观展也是观人,希望广大游客心怀尊重、文明得体,用最正确的方式打开博物馆、寻根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