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的“枫”景,“渔都卫士”来承包
(上接1版)
相关部门调查后发现,问题出在他购买的鱼药上,经过与商家漫长的拉扯,以及一道道程序的审批,老吴才得到相应的赔偿。
为避免类似场景重现,菱湖镇渔业协会调解委员会应运而生。近几年来,菱湖镇以镇渔业协会调解委员会为依托,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打造了渔都社会治理联动工作站,并设立了全省首个渔业生态联勤警务站,成为守护渔民的“渔都卫士”。
在工作站内,有来自镇社会治理办、司法所、派出所等多方力量,渔民只需“进一扇门”,就能快速解决自己的烦心事。
“还以为要跑上几个月,没想到这么快就抓到了骗子!”鱼摊摊主老刘在菱湖镇卖了十几年的鱼,做的都是熟人买卖,买家先拿货再付钱是常有的事。然而,今年年初,老刘就遭遇了“钱鱼两空”的骗局,于是立马跑到警务站寻求帮助。“你别着急,我现在就跟你去现场看看。”警务站警长安慰老刘,同时立即报告当地派出所。
经调查,老刘不是唯一一个被拖欠销售鱼款的摊主,在多方努力下,这起金额达200余万元涉渔诈骗案被成功破获。然而,诸如此类的诈骗案并没有被根除,为此,“渔都卫士”专门上门发放制式的《水产品购销合同》,只需买卖双方填写金额并签名即可,帮助渔民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渔都社会治理联动工作站“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模式,实现了渔业纠纷矛盾化解全流程闭环处置,成为了群众诉求的“减压阀”。今年以来,工作站已调解涉渔纠纷百余起,调处成功率达98%,涉渔纠纷警情下降47.53%。
双管控解渔药忧
为了使自己养殖的鱼长到最佳状态,渔民常常会选择购买渔药来作为辅助手段。
前段时间,养殖户小陈从镇上一家渔药店购买了调节水质的渔药,没想到用了两天,鱼塘里的鲈鱼大量死亡,他怀疑是渔药的问题,便到渔药店要求赔偿。“你有什么证据,说不定是你的饲料不对劲呢。”买卖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于是来到了社会治理联动工作站,向菱湖渔业协会会长沈学能寻求帮助。
沈会长了解情况后,立即与专家一起对渔药进行鉴定,并对该渔药店的销售记录展开调查,发现在购买此渔药的十几家养殖户中,有2户的鱼塘在用药后出现了死鱼现象。几天后,鉴定结果显示,渔药没有问题,鱼死亡可能为用药不规范所导致,渔药店应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传达。在沈会长的多次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了共识。
“对养殖户来说,没有什么比鱼死了更大的事,为了避免更多的纠纷和损失,我们尽力做到更快速的调解和更全面的监管。”沈会长表示。
为此,工作站不断升级技术手段,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对渔药买卖记录、渔药检测记录等具体数据进行监管,并定期对全区渔药、鱼饵、渔具商店及生产商的产品质量、经营售卖等展开监督检查和抽样检测,杜绝违禁药品及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今年,菱湖镇已成功破获假渔药案件12起。
多举措消渔水愁
菱湖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许多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优质的水资源。作为镇上的重点产业,渔业养殖尾水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渔都卫士”,联动工作站在设立之初就已建立起一支群防群治队伍,定期对偷排养殖尾水、偷倒固体废物等涉水环境隐患问题进行全面排查、集中汇总,目前已摸排线索174起,形成打击成效23起。
随着近几年数字化改革,菱湖镇还通过数字监管平台,接入重点水域、航道“云眼”、监控、热成像、水质监测等感知设备1.2万余路,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互通数据,将157个尾水监测系统接入“凌波鱼韵”生态联勤警务站,对辖区内水域质量开展全方位实时监测,推动水治理从“线下”向“云上”迭代,做到外排尾水比河水的标准更高,真正实现生态养殖“零污染”。
“生态好了,市场规范了,老百姓的纠纷就少了。”工作站负责人表示,“我们就想让百姓过上舒心日,让大家吃上放心鱼。”
渔都生态治理联动工作站打破了以往一个部门单打独斗的情况,通过不断的探索,构建起渔业生产、服务、监管、生态链等四大功能模块,实现养殖全要素、全过程监管,同时推动渔业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迭代发展,把菱湖打造成淡水渔业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