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读懂基层“善治之道”
(上接1版)
“专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地方性法规,这在浙江是头一个。”湖州市司法局相关人员介绍,2021年,《湖州市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条例》出台,明确了市、区县、乡镇及村社等29类主体的职责。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当地形成了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闭环体系。
人民调解工作是一场接力赛,对于湖州的年轻调解员来说,“导师帮带制度”是他们提高业务本领最好的“助推器”。
2020年,湖州市司法局印发《关于开展人民调解“导师帮带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启动人民调解“导师帮带”工作,从全国调解模范、省级调解专家等优秀调解员中选聘帮带导师,带领新任调解员走进群众、直面矛盾、破解纠纷。
“现在,年轻调解员下基层更勤快了,调解本领也越来越强了。”湖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几年,在“导师团”的言传身教下,湖州的调解“接力棒”薪火相传,不断迸发新活力。
整合资源汇聚力量
探索多元解纷新模式
前阵子,长兴县泗安镇莲花村推进退林还耕,涉及小李约11亩绿植,因他提出的征迁补偿和苗木损失费要求过高,与村委的协商一度陷入僵局。泗安镇启动“三官一律”调解机制,通过圆桌讨论分析,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亲朋邻里有矛盾,三官一律来帮忙。”2022年,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等5家单位协力推出“解纷无忧”共富班车,这趟“班车”汇聚了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的强大合力,实现“三官一律”进村全覆盖,打造矛盾纠纷调处综合体。自“解纷无忧”共富班车发车以来,全市调解的纠纷数量同比上升32.37%,成功率超98.2%,调处效率提升1.3倍,绘出了基层治理的“同心圆”。
近年来,安吉县建立“访调援”三合一工作机制,在县乡矛调中心设置“访调援”工作室,在村(社)建立“访调援”联络点。在衔接上,既可以按访、调、援顺序推进,也可以访援、调援直接衔接,还可以三方融合共同发力,打造了化解矛盾纠纷的闭环式解纷链条。
面对群众诉求复杂多样的情况,要如何优化调解服务体系,建立多元解纷“新链路”?
2020年,南浔区司法局按照人口数、地域面积、产业结构等要素,将全区划分为38个片区,在每个片区设立调解驿站,创新一站式解纷工作法,通过三抓、三联、三深化筑牢解纷防线,唱响了源头预防“新篇章”。今年以来,片区调解驿站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78起,化解成功率达98%。
贴近民需深耕品牌
“东方经验”遍地开花
“好妹妹,谢谢你,我终于能安心睡觉了。”在“洛舍水娘”调解工作室里,村民姚大姐向“德清嫂”陆方琴道谢。
从2020年开始,姚大姐家附近的加油站工作时制造的噪音使她入睡困难,她多次去加油站理论,均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德清嫂”首先实地走访了解情况,联系机构检测噪音,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这样的“德清嫂”在德清还有很多,她们不断活跃在平安宣传、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等基层服务的第一线。德清县不断深耕迭代“德清嫂”品牌,整合驻村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力量,组建成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的调解团队,为基层治理贡献“她力量”。
在近期结束的全国调解工作会议上,“德清嫂”工作室负责人姚惠文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工作室获省级金牌人民调解工作室称号;“德清嫂”调解品牌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发展20个优秀案例之一入驻枫桥经验陈列馆……
近年来,湖州深化人民调解品牌建设,鼓励全国模范调解员、省市优秀党员调解员、行业领域调解专家成立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并结合地域人文资源和“调解”文化,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调解品牌,推动调解体系从点状分布向系统集成转变,实现了镇村两级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
“吴所不调”“南事浔我”“长兴娘舅”“和事坊”……这些调解工作室里,有的是熟社情懂民意的网格员,有的是接地气亲邻里的乡贤调解员,各具特色的调解品牌从育“盆景”转为造“风景”,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故事正在湖州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