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枫桥经验“普陀样本”
打造枫桥经验“普陀样本”
舟山政法融媒体中心 夏婉言 通讯员 周浩然
近年来,地处东海之滨的舟山普陀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海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普陀特色化数字应用建设,全力护航舟山海洋经济,助推海岛共富。
普陀区“海上枫桥”浙里矛调应用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创新案例,“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协同应用”被纳入全省数字法治系统重大应用“一本账S3”……普陀区结合海岛实际,打造出多个特色数字化应用。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远洋捕捞和海上作业是舟山的基础产业、民生产业,近年来,涉海涉渔取保候审、刑事犯罪接受社区矫正的渔民数量上升,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针对该群体“谋生难”、出海就业“呼声高”难题,今年6月9日,普陀区检察院牵头与区公安分局等单位签发《涉海涉渔取保候审人员审查起诉阶段监督管理方案》;2017年,舟山市检察院联合市司法局等单位,出台《关于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监管监督的若干意见》。对该类对象进行数字化协同精准管控,形成了帮扶监管监督“三位一体”、靶向矫治的“舟山样板”。
这些取保候审、成为社区矫正对象的渔民,有了重新出海的机会。
前不久,普陀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其中王某某系涉海涉渔取保候审人员,王某某向普陀区检察院申请出海作业获批后顺利“出海”。因作业区域改变,其所在船舶监管人向检察院作了汇报,实现取保候审人员海上情况的动态掌握。
如今,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在手机上简单操作便能云上申请出海作业、进行日常报告。这得益于市司法局谋划开发出的“海之矫”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联合管控应用平台,它通过打通集成10个部门的22项数据资源,外出审批一网办理即可实现,普陀区作为最早的试点颇显成效,现已在全市推广应用。
“今年普陀区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出海’63人次,实现了零脱管、零漏管、零再犯罪目标。”普陀区社区矫正中心相关负责人边演示通过“海之矫”查看社区矫正对象的行动轨迹边说。
“这次事故一点都没耽误生产,谢谢‘海上枫桥’!”前不久,陈某所在船只与渔船发生碰撞,船体局部受损。陈某通过“海上枫桥”浙里矛调应用上传了事故照片等资料。数日后,双方在避风上岸期间,到线下调解中心完成了调解。
“海上枫桥”浙里矛调应用是当地针对航道多、船只多、海上从业人员多、海况复杂的特点,聚焦海上纠纷预防预警难、海上取证难、部门协同难等痛点堵点,创新打造的应用。自2022年4月上线以来,该应用共受理海上矛盾纠纷348起,线上化解率达97.22%。
“今年应用更新了远洋渔船人员心理测试题、学习答题、劳动合同模板三个板块。”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该应用将于明年年初迭代升级到2.0版本,进一步提高应用的智能化和易用性,扩大社会组织覆盖面和群众受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