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

加工厂扭转乾坤,带着村民奔“共富”

转得成功,离不开法院和县妇联的同向发力

  本报首席记者 许梅

  通讯员 陈莹 颜琪

  本报讯 阳春三月,南风暖窗。近日,开化县人民法院“巾帼法治课堂”如约在开化县杨林镇政府开讲。这是该院连续第五年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为山区留守妇女儿童上法治课。课堂上,一批从事来料加工、平均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妇女成为一道新风景。

  她们如何与法治课堂结缘?这还得从一起劳务纠纷说起。

  2023年2月,王女士在杨林镇妇联主席余文娟的帮助下,通过共享法庭向联络法官胡燕芳求助。原来,王女士在镇上一家来料加工厂做缝纫工,2022年12月底,她被告知需要过段时间才能拿到劳动报酬,这一拖便拖到了年后。除了王女士,同在加工厂做工的10多名工人也都遭遇了欠薪。

  为及时化解矛盾,胡燕芳和余文娟第一时间走访来料加工厂。经了解,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经济效益较好。之前欠薪是因为疫情期间部分工人未能上班导致部分订单未能按时出货,订货方要求赔偿,进而影响了工资发放。

  “我也不想欠大家辛苦钱,可还有外债、租金等要支出,希望大家能再给我点时间。”加工厂负责人张芳(化名)表示。

  “张姐,大家都信你。只是我们出来赚钱不容易,这些钱都是要补贴家用的。”女工也说出自己的难处。

  讨薪的工人、受困的工厂,如何保障妇女群众合法权益,又能避免诉讼带来的“雪上加霜”,成为胡燕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考虑到张芳和女工间的矛盾纠纷其实不大,胡燕芳和余文娟展开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加工厂承诺两个月内结清所有拖欠的工资。

  工人们的工资有了着落,张芳的加工厂何去何从也让胡燕芳和余文娟挂心。作为典型的山区县,这个小加工厂虽然够不上规模,但却为附近留守在家的妇女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山区妇女自主创收的重要途径。怎样让小加工厂走出困境?

  单靠法院一家的力量还不够,府院联动机制或许可行。于是,胡燕芳和余文娟分头行动,帮助张芳的工厂申请产业帮扶,努力为这家小小的来料加工厂点燃新的希望。

  县妇联开启了绿色通道,将该加工厂纳入杨林镇东坑口村“巾帼联盟”共富工坊,引导其申请专项经费;法院组建法官团队,分析研判工厂经营法律风险点,为其后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法院和县妇联的同向发力,很快有了成效——工人的工资结清了,专项经费发放了,工厂的经营势头日益向好。

  今年1月,开化法院“匠心护企”团队再次回访张芳的来料加工厂看到,厂区焕然一新,工人增加了,生产线也更加智能化。

  “我快70岁了,就住在厂子附近。外孙上学的时候我就来干活,每天和大家说说话,还能赚60块钱补贴家里呢。”一名工人告诉团队成员。

  “感谢法院和妇联的帮助,虽然我现在还是个体工商户,但来这里上班的女工已经有60多人了,比有些公司还多呢。”张芳自豪地说。

  “你们越来越好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我们等着你的工厂变成大公司。”法官为张芳送上法治“大礼包”并为其加油鼓劲。


浙江法治报 一版 00001 加工厂扭转乾坤,带着村民奔“共富” 2024-03-08 浙江法治报2024-03-0800013 2 2024年03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