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法援很“新”,特别受快递小哥欢迎
本报记者 沈艳瑜
通讯员 张嘉聪
“徐律师,非常感谢您帮我拿到赔偿款,我现在身体也康复了……”一条看似寻常的微信信息,背后却是一名无法“开口”的当事人道不尽的感激之情。
不久前,聋哑快递小哥廖某在派送途中与外卖骑手小陈意外相撞,后经交警大队认定,该事故中小陈负全责。因后续赔偿问题始终未落实,廖某来到杭州市临平区法律援助中心求助。援助律师帮忙、手语老师辅助,案子审理很快有了结果,廖某得到了应有的赔偿,激动地给援助律师发去感谢信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形态,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这些人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也日益上升。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临平区司法局“自有一套”。
打造法援“新”家 全天候“营业”
专业法律顾问坐班、一站式精准化服务、全天候不“打烊”……新业态劳动者“法援之家”随时开门“营业”。
目前,临平区司法局在南苑街道叠华网约车联合工会、临平街道外卖服务业联合工会、塘栖镇新业态联合工会3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聚集地进行试点,设立了“新临法援”工作站,委托3家律师事务所,结合工作站实际情况,每周派律师固定时间到站点值班,专门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
同时,临平区司法局推动成立了两支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一支由资深律师、人民调解员、劳动关系协调员等组成;一支由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老师和学生组成,定期到法律援助中心和工作站开展法律服务、专题调研,迭代法援“最优举措”。
“4月底开始,‘新临法援’工作站将正式揭牌,此前已试运行一段时间,逐渐成为新业态劳动者全天候的法律服务‘安保站’。”临平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地点多变,平时很难挤出时间专门到法律援助中心咨询法律问题,临平后续将会根据实际情况新增更多法援工作站点,丰富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做到“他们走到哪里,法律援助就延伸到哪里”。
培育普法“新”人 全行业受益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灵活、用工关系复杂,做好事前普法也是法律服务中的必思之题。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成立后,根据服务平台征求来的新业态劳动者法律服务需求,采取“线上+线下”“定期+随时”相结合的模式,围绕确认劳动关系、申请支付劳动报酬、请求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劳动纠纷以及涉及交通事故类侵权损害赔偿等焦点问题,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指导培训、专题宣讲及以案释法,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公民法治素养,引导他们依法维权。
在临平区,有个出了名的“普法达人”——快递小哥叶阳辉,他也是塘栖外卖小哥驿站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普法志愿者。在区司法局的协助下,叶阳辉带头成立了一支由100多名外卖小哥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激活社会普法新范式。
利用网络平台,区司法局还梳理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需求清单,搭建“云上普法资源库”,定向输送普法服务,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能够随时在线学习法律知识。
“我有休息休假的权利吗?”“发生交通事故了,我首先要怎么做?”……各种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相关的法律问题都能在“云上普法资源库”中找到答案。关于新业态的普法短视频,也在“临平普法”微信公众号和“悦临平”APP以案释法专栏同步上线,目前浏览量已达“30万+”。
推出服务“新”策 全方位保障
临平区司法局还发挥专业优势,编制了一套针对外卖员、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分类化职业权益保障服务指引,让各类文化水平的劳动者都能根据指引进行维权。
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步建立的还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服务“受理登记、告知引导、个案办理、回访反馈、档案管理、统计报告”等制度,对于有特殊需求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还有专人引导他们填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服务需求申请单》,根据需求申请,定制个性化法律服务内容。
为切实强化“援调对接”力度,区司法局将继续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力量,加强沟通协调,分析研判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案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合理、高效化解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