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深度

为何越来越多的鸳鸯选择成为“杭州鸟”?

  本报记者 陈毅人

  实习生 张怡 通讯员 黄琳 文

  通讯员 朱莉莉 冯少骏 摄

  黄莺作对的季节马上就要过去了,但在杭州西湖边的树底下,春天留下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截至5月14日,今年西湖边已迎来了8窝75只小鸳鸯,它们有的诞生在西湖孤山荷区,有的从位于浣纱路的树洞中跋涉2公里而来。这些小家伙们憨态可掬,成天跟着鸳鸯妈妈在西湖自在畅游,它们要在西湖生存、发育、成长。

  从2019年起,西湖鸳鸯护卫队的义警们会在每年末对西湖的鸟类品种和数量进行统计。2023年底,他们惊喜地发现,西湖的鸟类品种和数量都在增长,其中鸳鸯的涨幅最大。“鸳鸯是一种候鸟,每年秋天,北方的鸳鸯会飞到杭州过冬,寻找爱侣,来年春天,它们再北归繁殖。它们对生存环境是很挑剔的。”西湖鸳鸯护卫队成员、生态西子义警倪莺说。

  但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鸳鸯选择留下来成为“杭州鸟”,它们为何看上了杭州这座城?这座城市的人们又是如何跟它们和谐相处的?记者分别找到了杭州市公安局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局岳庙派出所民警、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鸟分会专家、杭州动物园的野生动物鸟类保护专家、西湖鸳鸯护卫队队员、生态西子义警以及为鸳鸯礼让的公交车司机等,寻求答案。

  守护

  野生鸳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称为“爱情鸟”,它们和杭州的缘分是从2005年开始的。不过,第一次结缘,却以悲剧收尾。

  “2005年,西湖边首次发现野生鸳鸯,鸳鸯宝宝孵化得挺顺利,可惜没有人照看,后来要么病死、要么被其他动物吃了,一只都没留下。”浙江野鸟协会副理事长程国龙回忆说。

  2007年,当野鸟协会再次发现西湖水域出现一窝鸳鸯繁殖后,他们派了十多位志愿者24小时轮流蹲守,期间发现有人试图伤害小鸳鸯,及时报警制止。那6只小鸳鸯后来全部成活,成为西湖野生鸳鸯首次成功繁殖记录。

  此后十年间,西湖边每年都有零零散散的一两窝鸳鸯宝宝出生,成活率也还算高。

  2017年秋季,程国龙在西湖边做鸟类品种调研,见到一个20岁出头的男子趴在锦带桥边,对着湖里的小鸳鸯招手。小鸳鸯们很信任地朝着男子游过去,没想到男子一把抓起一只小鸳鸯塞进口袋,旁边的鸳鸯妈妈发出尖利的叫声。

  “快把鸳鸯还回去,不然我报警了!”程国龙呵斥道。男子不肯,他想把鸳鸯带回家里去养。“鸳鸯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抓捕鸳鸯或在没有许可证情况下饲养,都属于违法。”听了程国龙的话,男子最终把鸳鸯放回了湖面。

  亲眼看到有人伤害小鸳鸯,程国龙坐不住了,他想成立一支专门保护鸳鸯的队伍。当年5月,他向野鸟协会提议后,协会非常支持,随即组织成立了西湖鸳鸯护卫队。

  首批成员有50人,程国龙专门物色了一些协会工作人员和水鸟摄影爱好者。

  7年来,这支队伍逐年壮大。今年,杭州市公安局景区分局成立“生态西子义警”团队,除了将西湖鸳鸯护卫队纳入其中,还招募了西湖边的摄影爱好者、大学生、西湖跑团、专家学者等。“这8700余名义警要做的事情,就是劝导游客、市民与鸳鸯保持一定的距离,文明观赏,做到不投喂、不惊扰、不抓捕。”岳庙派出所责任区民警杨陟川说。

  (下转6版)

  (上接1版)

  “鸳鸯的天敌有很多,比如野猫、鸭子等,小动物之间的领土竞争,不好人为干预,我们要管住的是人。”程国龙说,城市中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关键还得靠人。

  西湖边游客多,大家看着喜欢,总会给鸳鸯喂食。大鸳鸯一般不会吃投喂的食物,但小鸳鸯涉世未深,还不知道“饱”,就吃个没停。有不少小鸳鸯是活活撑死的,还有一些因为吃得太饱,跟不上母亲的步伐,走散后失去保护就被其他小动物吃掉了。

  “鸳鸯根本不需要投喂,它们是一种早熟鸟,天生就会游泳和觅食,母亲会带他们去寻找虫、蛙、螺蛳等,蚜虫对于小鸳鸯来说,是非常好的优质蛋白。”杭州动物园的野生动物鸟类保护专家郑应婕说,投喂只会让小鸳鸯失去野性,“其实,不光是鸳鸯,西湖景区的所有野生动物都不能投喂。景区里的松鼠前阵子很火,都被人们喂胖了,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任何一个物种的生态失衡,都会影响整个生物链的平衡。”

  鸳鸯们最好的食物是在荷花区,那里有它们钟爱的蛋白质和绿色植物。杭州为了保护荷花嫩芽不被草食性鱼类啃食,在荷区设了高出水面数十厘米的围网。大鸳鸯能飞过去,小鸳鸯不会飞,有些小鸳鸯想爬上网,却被缠住,最终被其他小动物叼走。于是,2017年5月开始,每年的鸳鸯繁殖季节,西湖景区水域管理处的“养荷人”都会在西湖荷区搭建“爱心桥”,让小鸳鸯们能从桥上自由进出荷区。鸳鸯妈妈带队,小鸳鸯们紧跟其后过“爱心桥”的温馨场景,每年都会上演,已成为西湖风景区的一个著名打卡点。

  陪伴

  5月13日凌晨6时,杭城天空渐渐放亮。60岁的王玲身披荧光绿马夹,和西湖鸳鸯护卫队队员以及4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一起,准时出现在了西湖边。王玲是杭州市公安局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局岳庙派出所西子义警,也是蓝天家园生态义警鸳鸯守护队队长。她在守护鸳鸯志愿工作方面,曾师从程国龙。

  每年4月第一窝小鸳鸯出生以后,义警们就会在西湖巡游,防止小鸳鸯受到抓捕等伤害,整个守护期大概3个月,一直等到它们学会飞行。对鸳鸯的追踪记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玲常常会整天待在西湖景区,目光追随着湖面上的小鸳鸯,一跟就是两三个小时。“刚开始我也是个‘小白’,小鸭子和小鸳鸯外貌酷似,分不清楚。”王玲说,后来程国龙告诉她,这两个物种气质不同,鸭子的眼线是黑色的,鸳鸯的则是白色的,“鸳鸯看上去更高贵一点。”

  王玲和义警们要巡逻的区域是从断桥到北里湖一整圈,主要在后孤山,那儿荷区密集,草坪、石头分布多,是鸳鸯经常出没的地方。他们的任务是找到小鸳鸯群,并且一路守护它们的安全。

  “公鸳鸯是不带娃的,因为公的羽毛太漂亮,容易引来其他物种的攻击。”王玲说,西湖上常常见到的,是母鸳鸯带着一群宝宝到处畅游,“不过有时候父亲会远远观望,关键时候也会出手的。”

  义警们会给西湖边每年新出生的鸳鸯宝宝取名,今年的名字取自“龙井问茶”“宝石流霞”,按发现顺序排序。比如,第一窝被发现的叫“龙龙”,第二窝叫“井井”,今年的第8窝就叫“霞霞”。“很多时候,网友们比我们还积极,他们发现得更早,比如‘龙龙’就是被上传到网上后,我们核实后才得知是新出生的鸳鸯宝宝。”王玲说。

  “根据每窝数量不同,我们很好把它们分辨出来。”王玲说,最近他们常见的是“井井”,因为母亲强势,其他小动物都不敢来惹。

  小鸳鸯的存活率在50%左右,义警们随时会记录所遇到鸳鸯群的数量,如果发现减少了就上传到“鸳鸯守护义警群”,大家互通有无。

  记者跟着王玲行至新新饭店河池,王玲远远望见湖中央有一只大“鸳鸯”带着小“鸳鸯”游行,她掏出望远镜一看,“不对,这是鸭子。”走了一圈,在后孤山岸边的石岩上碰到了“井井”一家,它们正沐浴在阳光下休憩。王玲远远就停了下来,观望着小鸳鸯们,附近的游客也不多。

  “鸳鸯在湖里游久了,体温会下降,它们得把羽毛晒干,如果是阴天,小鸳鸯会躲到母亲的翅膀下‘烘’干羽毛。”王玲说。它们在陆地上很危险,尤其是睡觉时,很容易被野猫叼走。

  期间,一对母子经过,他们想要给“井井”投喂,还没来得及掏出食物,就被王玲制止了。“劝得多了,游客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们就能捕捉到,等他们真把食物扔过去就来不及咯。”王玲说。

  王玲默默陪伴了1个多小时,“井井”醒了,它们跟着母亲挨个下水,沿岸边一路游行觅食,王玲就在岸上跟着。“锦带桥那边游客多,很多游客坐在座椅上休憩,见鸳鸯过来会投喂,我得盯牢。”王玲说。果然,一路上,有好几个游客想要投喂,好在都很听劝,“有时候遇到不理解的,我们就和他们耐心解释,或者干脆站在他们旁边,他们也会不好意思投喂的。”

  3小时后,“井井”一行向湖面深处游去,王玲才停止了跟随。

  生命

  鸳鸯繁衍的地方是在树洞里,根据离西湖的远近,树洞也分“一线房”和“二线房”。

  鸳鸯的窝,最好的还是“一线湖景房”,因为小鸳鸯不会飞行,出巢的时候,离水越近越便捷。

  北山街紧靠西湖边,这里的梧桐树是它们的首选,因为梧桐树洞里空间较大,有的鸳鸯妈妈一生就是十几个宝宝,“产房”大一点,活动起来也比较方便。

  柳树也是鸳鸯们会选择的“产房”。今年,因为鸳鸯数量增加,导致原有的这些“产房”不够用,鸳鸯只能把家向外延伸,同时也考虑新的“户型”,比如杭州的市树香樟,今年就有不少鸳鸯夫妻选择在香樟树上筑巢。

  “龙龙”就诞生于“二线房”,位于离西湖2公里远的浣纱路。10多只小鸳鸯从树洞上跳下后,跟着母亲穿过马路前往西湖。它们的这次旅程上了新闻热搜———过马路时,公交车司机为它们礼让了。

  记者找到了这位308路公交车司机张成,他是湖北人,虽然在景区附近开了十多年公交车,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鸳鸯过马路。

  “当时车子刚要发动,路面上聚了很多人,我下车查看,发现是一群鸳鸯在过马路,我就等等它们,出发时间延误了2分钟,没想到这么小的事情还能上新闻。”张成说。在杭州待久了,他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我遇到困难时,身边的杭州朋友也都很关心。”张成对西湖的水鸟很熟悉,因为常有乘客向他询问,他能答得上来觉得倍有面子,“当时很多人说是鸭子,但我一口咬定就是鸳鸯。”最近,张成也当上了景区公安的“生态义警”,他号召同事们多留心西湖边生活的野生动物。闲暇时光,他也会经常来看望“龙龙”。

  很多人都在竭力保护着每一只小鸳鸯。程国龙至今记得,2015年,他和倪莺等人在断桥边巡逻时,突然听到鸳鸯的叫声,一行人循声而去,只见一只小鸳鸯掉进了一处废弃建筑物的地下一层缝隙里。那里空间窄小昏暗,和地面有2米多的落差,四周电缆缠绕。

  身材瘦小的倪莺决定冒险爬下去试一试,她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抓着水管慢慢往下爬。小鸳鸯也很懂事,看到倪莺就停止了叫声。倪莺最终成功救起了小鸳鸯,出来的时候,她的两手臂都磨破出血了。“我们把小鸳鸯带到了西湖,它的母亲好像一直在等它,直到与孩子相遇,母亲才带着孩子们往湖面深处游去。”倪莺说,她看到鸳鸯妈妈朝她回了好几次头。

  “其实所有野生动物都生性胆小,即便是颇具攻击性的豪猪,在没有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看到人类也很害怕。”郑应婕说,对待野生动物,“不打扰”是最好的选择。郑应婕如今是景区公安的“生态专家”,经常给辖区“生态警长”“生态义警”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并提出科学救护建议。

  这几年,义警们最明显的感受是,更多人有了保护鸳鸯的意识。“之前有个摄影师,说是给船夫50元,让他去惊吓一下鸳鸯,想要拍鸳鸯起飞的照片,结果被船夫狠狠骂了一顿。”程国龙说,如今他经常看到游客在互相劝导不能投喂鸳鸯、更不能捕捞鸳鸯。

  鸳鸯愿意在过冬后继续留下来繁衍后代,很可能是因为杭州有一些可供鸳鸯繁育宝宝的天然树洞、还有很多可供避暑的凉爽荷区,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保护它们。

  一个生态和谐的城市,是一个人和动物和谐共存的城市,杭州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浙江法治报 深度 00006 为何越来越多的鸳鸯选择成为“杭州鸟”? 2024-05-15 浙江法治报2024-05-1500007;浙江法治报2024-05-1500008;26841095;26841098;26841099 2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