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牙也要“赢在起跑线”?当心“美牙”变“毁牙”
新华社发 德德德 作 |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牙齿矫正不要错过发育期”“别让丑牙令孩子自卑”……近日,“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暑期是儿童整牙高峰期,近期社交平台上有许多类似的广告宣传。越来越多低龄儿童进行牙齿矫正,让孩子身心健康面临多重风险。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美的追求和口腔健康意识的提升,整牙逐渐成为普遍现象。然而,低龄儿童过早整牙却令人难以苟同。
6至12岁是替牙期,如果真的需要整牙,通常应等到牙齿替换完。然而,一些商家和机构却利用家长的焦虑心理,宣称“越早矫治效果越好”。在这种焦虑营销的引导下,很多三四岁孩子甚至一两岁的家长,已经开始咨询并对孩子进行口腔正畸。相对权威、规范的口腔医疗机构,因不愿过早给孩子进行不必要的正畸,反而得不到一些家长的认可。
整牙也要“赢在起跑线”,背后是一门病态生意链。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个别市场机构对替牙期出现轻微排列不齐的孩子滥用矫正措施,甚至形成销售连环套——六七岁先扩弓,八九岁再用MRC肌功能矫治器,到了十二三岁再推销隐形矫治器,牙套一戴又要四五年。据家长反映,机构按治疗的不同阶段收费,每阶段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如果出现新的情况还要再加价。
盲目追求低龄化整牙,不仅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影响口腔功能的稳定,甚至干扰牙根发育,导致牙齿脱落等严重问题,甚至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据悉,在机构正畸失败的低龄患者并不鲜见,黑猫投诉平台上的相关投诉超过4000条。一旦“美牙”变成了“毁牙”,悔之晚矣。
上述现象折射了当下社会的整容低龄化之风,若放任其野蛮生长,可能加剧青少年的容貌焦虑,助长“颜值至上”的价值观,而忽视了内在美的重要性。
化解低龄儿童整牙热,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一方面,医疗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整容和整牙市场的监管力度,探索制定儿童牙齿矫正治疗标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对刻意制造牙齿矫正焦虑、虚假宣传的市场机构,更应该依法严肃惩治,以儆效尤。
另一方面,必须看到现象背后家长们无处不在的焦虑和“起跑线思维”。从拼家境、拼成绩、拼才艺,到流行拼鼻梁、拼眼皮、拼牙齿……可谓拼到了“极致”。为此,有必要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多种渠道加强科普,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审美意识,认识到牙齿矫正等并非越早越好。
爱美本无错,但在追求美丽的过程中,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